【大紀元4月1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蘇永耀/台北報導〕國共兩岸經貿論壇昨日閉幕,陸委會評估報告指出,中國藉此展現進一步鞏固在台灣內部建立代言人的意圖,操弄兩岸交流議題,以達到削弱台政府公權力,分化台灣內部,並向國際顯示其和平與彈性。
陸委會向民進黨提出「中國近期對台統戰策略分析」報告,指由於國際間對中國軍事、經濟力擴張的威脅疑慮持續增加,中國近年來更運作經外制台策略及國際政經優勢,掛鉤處理台灣問題,除進行外交圍堵外,並以邊緣化台灣為目標。
陸委會說,中國近期除不斷在國際上對台灣施展強力壓制及軍事準備外;「一個中國」的框架也無絲毫妥協餘地;同時強化對台灣經濟力吸納,藉此穿透我方經濟防線,影響政府經貿政策與交流,「海峽西岸經濟區」便是一項明例。
經濟攻勢方面,陸委會發現,中國正利用與我經濟性民間團體或企業界人士的互動,以產業利益引誘或政治脅迫,換取符合其立場的政治主張。
台決冷靜處理15項對台措施
〔記者羅添斌、王貝林/台北報導〕中國國台辦昨天公佈對台十五項措施,陸委會除對觀光部分表示歡迎外,其餘都以冷回應處理,表示國共「兩岸經貿論壇」屬於兩岸民間交流性質,兩岸間涉及公權力事項,依法必須由政府授權及主導,透過兩岸協商做好安排。
政院高層官員認為,只要對台灣有利,不涉及主權問題就歡迎,他也重申,兩岸經貿政策必須堅持台灣主體性與政策主動性兩大原則。
涉公權力須政府主導或授權
官員說,中國對台新措施,影響最大的應是開放觀光部分,中國要公布大陸民眾赴台旅遊管理辦法,不代表馬上可以開放大陸民眾來台旅遊,中國必須先將台灣列入中國大陸開放觀光的旅遊國家清單之內。
據指出,政府對如何回應中方動作,新聞稿曾做出多次修改,最後以最冷靜處理的內容予以定稿。官員分析,「對方熱鬧,我們不能跟著起鬨,要冷靜處理,才是理智、明智的做法」,更重要的是,不是要看中方說了什麼,而是要看中方實際做了什麼。
行政院經建會主委胡勝正表示,中國提出建立兩岸共同市場,卻沒有對台灣視為如何的主體做出宣示,例如是否為國對國的對話定位等原則,台灣的自主性能否獲得保障等。
他強調,中國政府須先做出台灣地位原則宣示,若台灣可以接受,雙方自可進一步協商,否則就談不下去。且中國經濟體制脆弱,台灣若不注意,恐怕會付出難以想像代價。
中國丟出15項對台措施
〔特派記者李明賢/北京報導〕中國國台辦主任陳雲林昨日在國共兩岸論壇閉幕儀式上宣佈十五項對台政策措施,包括即日起承認台灣核准的高等學校學歷、放寬中國居民赴台觀光旅遊、農漁產通關免稅範圍擴大,以及醫療衛生交流與合資興建醫院等各項措施。
國共經貿論壇昨天閉幕,國共雙方會後並簽署「共同建議」文件,宣示聯手推動加強兩岸經貿交流,破除貿易障礙。隨後中方宣佈對台十五項政策措施,除七項與農漁業相關,還涵蓋教育、觀光、醫療等領域,但有關金融、科技、直航則無多少進展,部分與會台商難掩失望。
根據中方宣佈對台新政策,除即日起承認台灣高等教育學歷外,也開放台籍人士參加報關員考試,成績合格者可擔任中國的報關員。
開放觀光部分,國台辦制定「大陸居民赴台灣地區旅遊管理辦法」將在今日公佈,放寬中國居民赴台觀光將採配額限制。
為方便台商往返兩岸,中方也放寬落地簽注據點,增加瀋陽、大連、成都三地點。
有關醫療交流合作,陳雲林也宣佈歡迎台灣醫療機構與中方合資興建醫院,台資最高可佔七成,合作期限二十年,期滿可延長。台灣醫生可在中國申請執業註冊與短期行醫,為期一年,期滿可以延長,台籍人士也可以在中國參加醫師資格考試,合格者可申請行醫。
中方也提高對台商的醫療照護,台商未來可指定優良診區,門診則採「一條龍」服務,台商可選擇台灣或中國醫生;醫療單據上,也會提供符合返台申報的單據。
從5月1日起,台灣水果檢疫檢驗輸入品種擴大為二十二項,包括甘藍等十一項蔬菜實施零關稅,台籍漁船捕撈及養殖漁獲部分免關稅,中方也增加二個農業合作實驗區與二個農民創業園。中方並擬定「綠色通道」,台灣農產品在內地中國運輸,享有過路、過橋費減免優惠,台商在廈門設立水果經銷也享有各項租稅減免。
看問題/面對中國利多攻勢 台牛肉又在哪
記者鄒景雯/特稿
國共論壇閉幕提出十五項吸引台灣前進中國的「利多」,許多內容不須與台政府協商,可以由對岸逕行宣佈,在爭取台灣民眾的拔河中,不論其背後的政治圖謀如何昭然,中國顯然已擺出了陣仗,而台政府的應對之策又在哪裡?
面對中國以政治、經濟的兩手交互為用,台灣若只以政治攻防的思考打口水戰,毋寧是掄大刀抗槍砲,不僅陷於被動應命,終究難以走出被吸乾搾光的命運。
行政院近日搶在國共聯手前宣佈觀光與客貨運直航方案,典型是一個以文宣著眼的小戰術,然而台灣經濟固本的長期大戰略在哪裡?蘇內閣上任至今,財經團隊公佈了多少促進國內產業發展的措施?提出了多少企業根留台灣的利基?又表現了多少為本土產業主動關懷的熱忱?說句不客氣的話,上述政績的建立是遲緩落後的,也是令人印象非常模糊,根本趕不上人民的望治心切。
對中國經貿政策的「積極管理」,做的再徹底,也僅是治標,何況政府管不好;重要的是要超前一步拿出治本的具體作為,有效的振興經濟方案,這點行政部門應立即起而行,不能把責任推到召開經濟永續發展會議來解決,或是把屬於行動層次的工作,企圖用一個大拜拜來製造氣氛和煙霧效果。
治本的策略不拿出來,企業留不住,必然更把中國當作是廉價勞工、土地的供應地,錯把中國當成工廠,而非市場,惡性循環下,資金、技術、人力、稅收一一出走,這時再怎麼治標防堵也是枉然。
一個標榜「做實事」的內閣,不能成為口號內閣,必須是行動內閣,經濟部、經建會的行動在哪裡?是健步如飛?還是慢如蝸步?政府的末梢神經距離人民的感受好像很遠!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