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15日報導】傳頌森林和海洋樂音系列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十五日電)蘭嶼知名的「頭髮舞」,女性甩著長髮,象徵靠海蘭嶼人平時看到的起伏海浪;男性則跳著陽剛的「勇士舞」,昂首動作原來是模仿山羊鬥角霎那間的神情;這些在「飛魚的故鄉」蘭嶼島上成長的達悟族民,將日常生活形態轉化為歌舞,也呈現和台灣本島原住民音樂舞蹈完全不同風貌。
長期研究達悟族人音樂的呂鈺秀指出,靠海生活的達悟族人沒有樂器,音樂一切都以歌聲表達,且不論音樂或是動作和他們生活形態息息相關,
居住在蘭嶼島上的「達悟」,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不住在本島的民族。「達悟」是人的意思,一直以來因日籍學者居龍藏在著作「紅頭嶼土俗調查報告」稱其為「Yami」,而一直被稱為雅美族,直至一九九八年才正式更名為族人自稱的「達悟」。
根據學者指出,達悟人稱所在的蘭嶼為ponso notau,意為「我們的島」,這個海拔五百四十八公尺的小島,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呂宋島以北的巴丹島遙遙相望。根據資料,達悟人與巴丹人的語言使用一致,近年來兩地族民也交往熱絡,尋根活動不斷。
達悟族的音樂很有自己的特色,和其他同是南島語系的台灣原住民音樂有很大的差異,呂鈺秀接受文建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下的民族音樂研究所委託進行的研究顯示,達悟人是不使用樂器的民族,歌唱是他們表達情感主要的方式。
在達悟族人的表演歌舞中,可以展現族民生活形式、農和漁業等生活型態;舞蹈中充滿了力和美。
學者吳榮順研究指出,達悟族的歌唱方式既無廣音域的大跳動、更無複雜的節奏配合,而是原始形態的小音域組織,以單音朗誦式的原則,配合獨唱、領唱與和腔,對唱與異音合唱等歌唱形態呈現,他們音樂演出主要仍維持祖先傳統形式。
要了解達悟族的歌謠,先要從觀察他們生活入手,因為音樂和達悟族生活息息相關,旱田耕作所產生的粟作歌謠、船文化孕育出來的漁撈及以船為對象的頌歌和讚歌、歌頌家屋這個生活重心的歌謠…等;海陸兩棲的生活方式讓達悟音樂產生更豐富的變化,如栗作的收成、三種家屋的落成、造船漁撈的進行及婦女舞蹈生活的趣味面,構成達悟人獨特的音樂世界。
學者分析,達悟族歌謠可分六大類,有使用大量古語,只在船下水及家屋落成時才能唱的「Road」、男女表達愛意,且口語化的「Anohud」及集體勞動時合唱的歌曲「Mivachi」;另外也有歌舞音樂「Maganum」、雕紋船下水對唱的「Kalosan」及工作房唱的「Mikaliyak」。
這些在飛魚之鄉成長的族民,成立蘭嶼達悟文化藝術團,團員堅守先人的文化歌舞,將達悟人的音樂舞蹈世界介紹到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