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裝酷裝憂鬱? 青少年憂鬱症易被解讀為叛逆

人氣: 4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15日報導】尋找快樂的金鑰匙(四):青少年篇(中央社記者徐毓莉台北十五日電)青少年憂鬱症症狀往往易被混淆為叛逆行為,同儕也可能以裝酷、裝憂鬱看待,或對憂鬱症貼上負面標籤,董氏基金會說,學校師長應對學生傳達一種觀念:憂鬱症就像「感冒」一樣,不應以特殊眼光看待;家長與老師在看待學生行為反應時,也不應將一切歸因為叛逆,以免延誤病情治療。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指出,如果青少年個性上出現變化,像是從活潑、熱心、廣結善緣變成沉默寡言,或是快速變胖、瘦、食不下嚥、成績一落千丈,同學與老師應該都可以察覺,同學應向導師說明,由導師判斷背後因素以及可能的處置方法。

通常學生情緒或個性出現變化,大部分會是同學、老師察覺,葉雅馨表示,學校老師扮演著前哨者、陪伴者,以及與家長溝通者的重要角色,有時候老師觀念不清楚,會將學生憂鬱症的症狀視為偷懶、本身個性如此,而加以斥責。

葉雅馨說,青少年與大專學生在憂鬱症的表現上,青少年可能不知道如何描述內心狀態,而有「假面憂鬱症」的狀況,也就是出現暴力、墮落、偏差行為,容易讓身邊的人無法了解問題所在。

董氏基金會目前在全台灣八所國中、高中推動校園駐診,藉由專業精神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每週駐診半天,透過導師、輔導老師與專業醫師駐診,建構完整的校園防護網,釐清學生的心理狀態。

為避免同儕對憂鬱症同學的誤解、被污名化看待,葉雅馨說,憂鬱症患者通常會很在乎他人眼光,也會感受到「被誤解的痛苦」,學校老師應該傳達憂鬱症就像「感冒」一樣,不要讓同學出現異樣眼光。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邱顯智也指出,社會對於青少年多半存在刻板印象,將青少年許多行為歸因為「叛逆」,其實青少年沒有理由一定會變叛逆,家長在看孩子的一些反應與行為時,不能僅認為是外在因素影響,例如課業壓力大等,而忽略孩子本身的生理狀況。

邱顯智表示,憂鬱情緒與外在因素有關,家長必須有敏感度去察覺孩子的變化,反應在行為問題上,孩子可能有:不想上學、易怒、不想動,或是身體出現肚子痛、頭痛等問題,在找出憂鬱情緒背後的因素,才能協助孩子解決問題。

他認為,大多數青少年的情緒問題屬於憂鬱情緒,如果憂鬱情緒持續一個月以上,就可能是憂鬱症,當憂鬱的狀況已影響到生活功能,無法專心上課,甚至出現沒胃口、失眠等問題,家長就必須提高警覺,尋求專家協助。

「越年輕得到憂鬱症,終生得病率越高」,這是許多家長在得知孩子有憂鬱症時,最擔心的問題,邱顯智表示,目前憂鬱症透過藥物治療可獲得改善,如果延誤治療,反而對生活影響更大,通常青少年第一次發病,服用藥物半年至一年可以康復,之後可停藥觀察,一般而言,七至八成的恢復成效不錯。

家長在照顧憂鬱症孩子時,在孩子剛開始生病時,邱顯智建議,採較寬鬆的標準要求孩子,當孩子病情有所改善後,則提高對孩子的標準,並且教導孩子學習面對外在壓力、紓解情緒,陪伴孩子一起走過憂鬱症。950415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