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破空:三百農民 不如一個兵
【大紀元4月13日訊】三月兩會大排場走過場,軍費狂增兩位數,免除只佔稅收1%的農業稅,被大肆宣揚,教育經費一再毀棄承諾……為的只是政權穩定。
三月,在北京,「人大」、「政協」兩會又粉墨登場。像往常一樣,照例有很多形式,很多過場。
軍費增長超過總增長近一倍
中南海高唱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因而聲稱要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首位」。對 「三農」(農民、農業、農村)的財政支出,今年比上年增加四百二十二億元,總額為三千三百九十七億元,佔全國財政支出 8.8%。就在中南海將國民經濟增長定為8%的同時,中共軍費開銷仍然以兩位數狂增,今年軍費增長14.7 %,總額達到二千八百三十八億元,佔全國財政支出7.4 %。
眾所周知,中國農業人口至少還有七億五千萬;中共軍隊人數則至多為二百五十萬。農業人口是軍隊人數的三百倍。然而,面向七億五千萬人的農村支出,和二百五十萬人的軍費開銷,幾乎相差無幾!即三百個農民,不如一個兵!況且,外界一致判斷,中共軍費開銷的實際數字遠遠大於其公佈的數字。可見,「放在首位」的,決不是中南海口口聲聲的「三農問題」,而是他們念茲在茲的軍事開銷。養肥一支軍隊,以確保政權的安穩。
廢止農業稅,國家少收不到1%
連續兩年的「一號文件」,都是關於農業。幾個月前,「人大」通過決議,從二○○六年起,廢止農業稅。有報道聲稱,這相當於廢除中國二千六百年以來的農業稅。事實上,在中國歷史上,廢止或減免包括農業稅在內的各類稅種,並不鮮見。每逢「天下大治」、百姓豐衣足食,封建王朝便推行「免賦稅」、「減徭役」等政策,對人民讓利,以收攬人心,如漢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等時期。
農業稅,是歷朝歷代的主要稅收,構成國家財政主要來源,往往高達國家財政收入的80 %。直到一九五零年,農業稅還佔全國財政收入的 41%。那時候免賦稅,體現統治者最大程度的讓利,能夠改善民生,影響社會。
但當代社會,以發展工業為主,在國家財政收入中,農業稅所佔比例日益降低,到二○○四年,中國農業稅所佔國家財政收入比例已不足百分之一,實為杯水車薪。在這個時候,廢止農業稅,對當局財政收入的影響,實在是微乎其微。這只是共產黨以戶籍制度和工農業產品「剪刀差」等手法,歧視和剝削了農民半個多世紀之後,一個有名無實的虛誇舉動。
廢止農業稅政策出籠前後,廣大農民不喜反憂,他們普遍擔心,隨著農業稅減免,其他攤派反而可能大大增加,即便中央當局暫時放他們一馬,地方或基層當局,也絕不會放過他們。因為,所謂農業稅,只佔農民各類負擔的一小部分,各種地方攤派,才是大頭。農民有個順口溜:頭稅輕,二稅重,三稅是個無底洞。頭稅,即中央政府徵收的農業稅;二稅,即地方當局徵收的稅費;三稅,即地方或基層政權名目繁多的費用攤派。
中國農民屬於最低收入群體,一個大學生一年的費用,就相當於一個農民三十五年的收入。廢止區區農業稅,不可能讓農民翻身。上學難、看病難、養老難,仍然極大地困擾著農民。廢止農業稅,受益的未必是農民。
對中南海而言,廢止佔財政收入不足百分之一的農業稅,的確是一個最划算的買賣。既不影響其財政收入,又樂得賣個順水人情,收買民心。甚至可能趁混水摸魚,在部分海內外民眾面前,混一個與「文景之治」或「貞觀之治」相攀比的虛名。說到底,廢止農業稅,最大的受益者,是中共高層。況且,從此,巧妙地,中南海還將盤剝農民的惡名,從中央完全轉移到地方,由高層完全嫁禍給基層。
剋扣教育經費:中共背信棄義
至於教育,中共高層在今年的「兩會」上聲稱,要在其「十一五」規劃中,把教育開支佔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從原來的2.79 %提高到4%。 實際上,早在一九九六年,中共「兩會」就制訂出一部所謂《教育法》,「規定」教育開支必須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6%。這一數位,也是聯合國訂立的最低標準。
但在隨後的年份裡,中國教育開支所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從未達到6%,僅一直維持在2%左右的低水平上。為此受到聯合國的嚴詞批評。於是,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教育開支,不及非洲窮國烏干達。從江澤民到胡錦濤,從朱鎔基到溫家寶,不僅無一兌現「承諾」,而且無一例外地,都淪為違法者:違反了他們自己炮製的《教育法》,也違反了「國際法」(聯合國對成員國的規定)。
今天,在把標準降到比一九九六年還低的前提下,中南海再次宣稱「提高教育經費」。然而,還有誰能相信,那些信譽破產的「廢話」?可以斷言,此時此刻,人民投向他們的,除了鄙視,還有什麼?
名曰社會穩定,實為政權穩定
在照例對「兩會」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中南海提出的中心口號,是「加強民主政治建設和維護社會穩定」。人們知道,在中共的邏輯裡,民主與穩定,絕不相容。他們一貫暗示:民主意味著動亂,穩定意味著繁榮。
如今,他們既提「穩定」,又提「民主」,難道有某種改變?事實絕非如此。中南海所說的「穩定」,仍然是「政權穩定」。在民主國家,人手一張選票,定期選舉,人民掂量自身利益,官員被換來換去,看上去,政權很不穩定,然而,社會穩定;在專制國家,人民被剝奪選舉權利,當權者乾坤獨斷,把持其既得利益,看上去政權穩定,但社會極不穩定。
在近幾年的中國,民眾抗爭的「群體性事件」,年年上升,先後達到每年六萬多至八萬多起。這一景象,恰恰就是政權穩定、而社會不穩定的真實寫照。
中共妄稱民主,從不兌現,「應對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陡然從溫家寶口中跳出的這一句話,才是要害。一語露出殺機。顯然,「民主建設」是幌子,「社會穩定」(應為「政權穩定」),才是他們的心思。
縱覽由中共高層「圈內人」組成的「兩會」,搞形式,走過場,正如中山大學教授袁偉時所評:中共「人大」、「政協」的議政水平,還不及晚清時期的各省諮議局和全國資政院。
說起來,瀕於專制末路的中共,越來越像晚清。晚清時,宮廷年年喊「君主立憲」,卻年年沒有動靜,或者流於形式,流於皇親國戚的小圈子;當今中共,年年唱「民主政治」,也年年沒有動靜,或者流於過場。
「辛亥革命」一聲槍響,舉國民變,清廷才慌了手腳,急忙要搬出「真正的」「君主立憲」,可惜為時已晚,終遭埋葬。中共能拖就拖,能混就混,是不是也要等到遍地烽煙,才要急忙去兌現所謂「民主建設」?果真那樣,不僅為時已晚,其下場必定慘過清廷百倍!
(陳破空:紐約評論家)
轉自《開放》2006年4月號(//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