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石吉: 「思無窮」與定心的思維
我們的内心經歷往往是孤獨靜默的。
讓我們學會在孤獨中「思無窮」,思也風雲,由思考產生行動,宛如王陽明所說的精義:「知行合一。」
在孤獨中,我們樂在孤獨;在孤獨中,我們最不孤單。
因為思維的昇華,讓我們能悠悠然在孤獨中享受心靈提升的樂趣;因為想像力的天馬行空,使我們在浩瀚的靜默宇宙間自由奔放,翱翔在無遠弗屆的「思無窮」國度中。那裡有我們理想的想像思維,透過塑造夢想,讓美的思維沉澱在熱誠的行動中。
很喜歡歌德說的那句話:「才華養於平靜,性格成於激流。」因為在紛擾喧囂的背後,在一切人聲鼎沸語言消失之處,隱藏著寧靜的奧秘。在寧靜中思維萬千;在靜默中探索天人之際,通透於古今的轉變,風起雲湧於古往今來,只道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孤獨靜思,在思維時空下的悲歡離合、生老病死,詮釋永恆生命之歌。在孤獨靜思中最真實的真我才會浮現,真正的思維在超越語言文字。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讓真我獲得時空下真實的生命價值,透過思維思索出形而上的哲思與智慧,歌詠超越生命的靈魂之歌。
思維的國度中無邊無際,在世俗的有限生命只佔時空中的微小部分。在孤獨靜默中,語言成了多餘的噪音;在寧靜思維中,自有無盡的情感在流動,學會孤獨靜默,也就學會了昇華思維,容易讓心靈飛躍靈動了起來,這才是「思無窮」真正的意涵。
里爾克的信中寫道:「藝術作品都是從那些正在面對危難的人身上噴湧而來的,他們跟著某種體驗一直走到盡頭,走到了一片無人到達之境。一個人越勇往直前,走得越遠,他的生命就越顯親切,越切身,也就越獨特。」真實的藝術情感往往找不到語言,真正的藝術生命也不需要語言。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刻都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在孤獨靜默中,靜靜地思所出藝術創作成品,在寧靜的夜裡,逐漸探索真正的精神生命。
在極靜的孤獨環境中,思維格外清晰,思慮慧心獨具。歌德說過:「不知從三千年的歷史中,汲取精華者;日復一日的生活下去,會悄悄地被埋於黑暗之中。」聯想起明朝大思想家呂坤所說:「道是第一等,德是第二等,功是第三等,名是第四等。」兩位不同國籍的學問思想家,讀書思考寫作一生,在靜默中,思考時空萬千;在寧靜中,他們最不孤單。不孤單的理由在於「求道得道,道通天地,道法自然,道與宇宙同為不朽。」
呂坤的學問淵博,著作清新脫俗,字裡行間智慧雋永,發人於未發處,思維於細膩微觀處。無怪乎曾國藩極力推薦的一代學問思想家,對於學問精深的聖賢豪傑所精研的經典好書,藉由沉澱心靈字字璣珠的閱讀,總能從中汲取精華的要旨。歌德上述的這段話,也剛好是自己目前身體力行的讀書動力來源,日復一日的閱讀思考,總能在智慧與道之間或有體會,無怪乎荀子說:「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真正的學問在斬釘截鐵的決心,以及困知勉行的過人意志,亦即尼采哲學的思維:「強力意志。」
此外,呂坤還說到:「四十以前養得定,則老而愈堅;養不定,則老而愈壞。百年實難,是以君子進德修業,貴及時也。」養得定心,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至於這個得字,端賴定力的大小與否!定力越大則靜安慮心靈層次越高,方有真正的智慧與道的怡然自得;定力一般則靜安慮也是一般,至少精明睿智的心領神會;定力培養不足則靜安慮亦達不到,罔論得與不得呢!
這裡說到了佛經所提過的精義:「縱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突然有感而發:「定心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人之所以為人,這顆心最難掌握。修慧不修心,有慧也無智;修心不修慧,尚有樸實心;修心又修慧,自有智慧心。靈心靈性在於心慧雙修,慧根高則靈性亦高,其本源在於心的涵養修持。孟子說:「動心忍性」,即是定心的功夫,所以曾國藩才說了:「君子貴慎獨,慎獨則心安,主靜則身強,求仁則人悅,習勞則神欽。」這一連串的過程只在定心修心的克己功夫上打轉。
杜忠誥書法家寫過一則非常有深意的對聯:「克子克孫先克己,成仙成佛且成人。」克己功夫養得足,定心定力便足以奮發有為,所謂:「氣定神閑」,神定則漸精明,神清氣爽則漸強健。所以身體要健康明朗,重在養心定心的思維,然而此心也最難定,此心也最難養,王陽明身有所桿的說:「除山中之賊易,除心中之賊難。」而後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想必與前一段話有前因後果的思維關聯性吧!
古人為學的根本在修心定力的涵養上,絕對也下過一番苦心,因為心的作用導致心的方向,心的方向成就不一樣的未來。所以困心橫慮,增益其所不能,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皆為了在此心的涵養上下功夫,務求心慧雙暢,惠風和暢,此乃生命中最迫切需要力行的「生死觀」!
若你問我有這麼嚴重嗎?那是自己對於生死學的體悟,也是從尼采與泰戈爾的精義中所體悟的「永恆輪迴」,其中的奧秘在你心中。@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