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1日訊】大紀元記者許珀珩綜合報導/退役消防滅火輪「葛量洪號」,日前於維多利亞港進行最後一次航行後,正式定居鰂魚涌公園。與「葛量洪號」並肩作戰30多年的退休高級消防區長宋修民,眺望「葛量洪號」徐徐坐落在永久支架上,勾起曾與這艘滅火輪經歷多場海上大火,包括72年海上學府火災、93年新東方公主號大火的難忘事蹟。
「葛量洪號」3月10日正式登陸鰂魚涌公園,告別縱橫維港半個世紀的光輝歲月。10日早上8時許,「葛量洪號」進行最後一次下水,由兩艘拖船把它從青衣北的香港船塢拖進維港,經過青馬大橋,至鰂魚涌公園對開海面,再由有「華南第一吊」美譽的900噸起重船「南天龍」吊起,「登陸」鰂魚涌公園內的中央廣場。整個過程歷時12小時,現場有數百名市民圍觀,爭相一睹這艘曾為亞洲最大消防船的英姿。
康樂文化事務署助理署長(文物及博物館)曾柱昭表示,這是亞洲地區首次將重達500噸的歷史船隻由海面直接吊運上岸的創舉。
|
3月10日清晨時在新界青衣的船廠內(大紀元記者吳璉宥攝) |
|
退役消防滅火輪「葛量洪號」,3月10日由新界青衣船廠出發,經維多利亞港,正式定居鰂魚涌公園。(大紀元記者吳璉宥攝) |
|
退役消防滅火輪「葛量洪號」,3月10日於維多利亞港進行最後一次航行後,正式定居鰂魚涌公園。(大紀元記者吳璉宥攝) |
|
退役消防滅火輪「葛量洪號」在大霧中在維多利亞港進行最後一次航行。(大紀元記者吳璉宥攝) |
|
「葛量洪號」最後一次在維多利亞海港表演噴水(大紀元記者吳璉宥攝) |
|
「葛量洪號」被「華南第一吊」美譽的起重船「南天龍」吊起,「登陸」鰂魚涌公園內的中央廣場。(大紀元記者吳璉宥攝) |
|
「葛量洪號」被「華南第一吊」美譽的起重船「南天龍」吊起,「登陸」鰂魚涌公園內的中央廣場。(大紀元記者吳璉宥攝) |
|
「葛量洪號」被「華南第一吊」美譽的起重船「南天龍」吊起,「登陸」鰂魚涌公園內的中央廣場。(大紀元記者吳璉宥攝) |
|
「葛量洪號」被「華南第一吊」美譽的起重船「南天龍」吊起,「登陸」鰂魚涌公園內的中央廣場。(大紀元記者吳璉宥攝) |
|
退休高級消防區長宋修民,看著「葛量洪號」徐徐坐落在永久支架上,細說與「葛量洪號」並肩作戰30多年的事蹟。(大紀元記者吳璉宥攝) |
曾與「葛量洪」並肩作戰32年、年屆七旬的宋修民,亦特意來到鰂魚涌公園,參觀「老朋友」的新居。他笑說:「我對住葛量洪號的時間,比見太太還要多!」
憶起當年種種難忘事,教宋修民最深刻的,是93年「新東方公主號」賭船發生大火,「葛量洪號」前往撲火的危急情況。當年「新東方公主號」駛離港島不久突遇火警,火勢一發不可收拾,但船上400多人一個接一個逃離現場,秩序井然,以致事件中無人傷亡。
另外,香港前特首董建華的父親董浩雲,當年斥資320萬美元購入有「大西洋第一夫人」之稱的世界最大最豪華郵輪——伊利沙伯號,作為「海上學府」。伊利沙伯號 1971年7月駕臨香江,港府海事處隆重其事,不但派人前往迎接,更安排「葛量洪號」到現場表演噴水以示歡迎,詎料1年後「葛量洪號」竟要親身送別伊利沙伯號。
1972年1月,伊利沙伯號進行最後改裝時,被「土共」楊光(註一)放火。董建華當時在船上,後棄船逃生。「葛量洪號」加入撲救工作。船隻焚燒了100小時(近5天)後火苗始熄滅,龐然大物變城廢墟,沉沒海中。
還有一件有趣的救人事件,1966年葛量洪號在沙螺灣一帶巡邏,發現一名少年在海中載浮載沉,雙手緊抱一棵蕉樹,另有一條繩索繫在腰間,身上還有一個裝了數百元的膠袋。
「他是偷渡客!」當時大家都這樣想。不過救起該名年僅12歲的少年後,從他口中得知,其實他是香港人,在香港學師,因被師父痛罵一頓,一怒之下便帶著金錢、用繩索綁緊多罐罐頭繫在腰間,準備游水到澳門重過新生活。
「葛量洪號」除了會滅火外,60年代香港因為乾旱出現多次制水,均由「葛量洪號」泵水供市民使用。此外,「葛量洪號」亦不時擔任「親善大使」,上演一幕幕精彩的噴水表演。
「葛量洪號」1953年在黃埔船塢建造,服役近半個世紀,在2002年功成身退,船上400多件文物,復修後會逐一放回船上,明年4月起開放給市民和遊客參觀。
整項計劃涉及費用約為3560萬元,包括研究、工程項目、修復計劃、吊運工程、展覽開支等。
註解
註一:2001年7月,董建華親自頒發香港最高一級勳章給楊光。楊光是香港「六七暴動」中「港九各界同胞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的主任委員,亦即公開領導該場暴動的最高頭頭。
|
「葛量洪號」被「華南第一吊」美譽的起重船「南天龍」吊起,「登陸」鰂魚涌公園內的中央廣場。(大紀元記者吳璉宥攝) |
|
「葛量洪號」被「華南第一吊」美譽的起重船「南天龍」吊起,「登陸」鰂魚涌公園內的中央廣場。(大紀元記者吳璉宥攝) |
|
「葛量洪號」徐徐坐落在永久支架上(大紀元記者吳璉宥攝) |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