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曾志遠紐約特稿) 美國報業人士有一種看法,認為任何一份報紙,包括全國性的紐約時報,都應該是社區性質的報紙,因為民眾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就是自己身邊的事,社區報因此應運而生。紐約僑界華人眾多,有四、五份社區報免費供應,在異鄉以華文記錄事件、抒發情感、傳承文化,彌足珍貴。
三年,對每天都是挑戰的新聞工作者而言,是漫漫長路,不過對一份報紙來說,則還是嬰兒期。在眾多地方性報紙中,三歲的「紐約社區報」的確算是最年輕的一份媒體,不過在社長施長要和幾位專欄作家的兢兢業業下,讓這名嬰兒愉快的穩步成長。
「紐約社區報」不以量取勝,而朝質報方向努力。施長要說,紐約時報內容精緻、重品味,是「菁粹報紙」 (Elite press) 的典型,這是他們的標竿。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向來不報導犯罪與災禍等新聞,因為那不適合闔家閱讀、談論,不過一旦它需要社會關懷與救濟時,箴言報也不吝本著基督的博愛而施予援手。施長要也將這樣的理念,融合他個人的宗教情懷、佛教思想和慈濟理念,做為編輯原則。
在台灣、美國等媒體業浸淫近四十年之久的周勻之,自謙唯一會做的事就是「搖筆桿」,因此退休後仍在「紐約社區報」從事業餘寫作,並以數十年的記者經驗,開闢「記者生涯雜憶」連載。
他說,人要活就要動,許多人在退休後,因為沒有好好安排生活而變得單調,甚至健康出現問題。加入「社區報」讓他在仍有機會和社區保持接觸,發揮自己餘力做一點自己喜歡做的事,「在精神上一點也不寂寞」。
幾位地方人士也對這份報紙語多期許。法拉盛華商會會長顧雅明說,新聞他外行,他只知道紐約時報、每日新聞等主流媒體,難得報導法拉盛的新聞,而他又是天天生活在這個地方的人,應該要有一份好的社區報在手。法拉盛華商會理事長傅鶴鳴更是言簡意賅地說,他做社區事,所以看「社區報」。
聖若望大學歷史學教授李又寧,完整地蒐集「紐約社區報」,做為研究社區和華人歷史的資料,更希望能因此看到華人在主流社會中建立起尊嚴,贏得尊重。
名為「紐約社區報」,施長要自然清楚自己的本份,除堅守社區新聞陣地,微觀社區外,也期許能宏觀地放眼天下。今年起,它增加了美國、國際和經濟版面,配合房地產、中英文雙語教學、紙上藝廊等固定版面,內容更見紮實。
笑稱自己不是社長而是「報僮」的施長要,三年來在法拉盛或華埠的聚會中,只要一有機會就一定看得到他在分送自己的報紙,平日走在街頭也是報紙不離身,隨時隨地分送給路人。
他不諱言,傳媒的競爭自從網際網路興起後,平面印刷媒體受到空前的挑戰,這種考驗讓辦報變得更不容易;不過,只有印刷媒體才能做深度報導,才能負起文化傳承的重任。
這或許是「紐約社區報」能以菁粹報紙為目標,在廣告欄目眾多的各種地方型報紙中獨樹一幟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