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9日訊】包拯是北宋人,曾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且先後出任京東、陜西、河北等路轉運使。他因大公無私、不畏權勢、清廉愛民,故素有“包青天”的美譽。
開封府是京城的所在地,許多權貴居住在此,因此被公認是最難治理的的地方。可是包拯任府尹只有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就將該地治理得井井有條了。
按往例,百姓要到開封府告狀須先寫好狀子,然後請府吏把狀子傳遞進去。包拯到任後,破了這個規矩,大開府門讓百姓直接到他面前陳述是非曲直。此舉不但容易發現冤屈,也使官吏做不了手腳、不敢欺上瞞下。這個措施執行不久,整個開封府的治安狀況就大大改觀了。
有一回,開封淹大水,水排不出去。包拯經過調查,發現許多權貴在河道上築花園、建亭台,影響流水暢通,於是命令他們限期全部拆除。有個權貴不肯拆,還出示一張地契,說那塊地是他的。包拯詳細查看後,發現那張地契是偽造的,就立即拆了他的花園,並將此事奏明皇上。沒有多久,大水就退了。
傳說「長嫂如母」這個成語,也與包拯有關。據說他年幼喪母,全靠年長的嫂子一手撫養成人,所以他對待長嫂就如同對待自己親娘一樣,並且稱呼為“嫂娘”。包拯任開封府時,嫂娘的兒子包勉貪贓枉法,被他判了死刑。事後,他專程趕回去向嫂娘賠罪,並且低聲下氣地承受嫂娘的責罵,一句話也沒有反駁。後來,嫂娘明白了事實的真相,才沒有再繼續責怪他。
他任端州知郡事時,該處盛產一種國寶級的名硯,人稱“端硯”,據說是一種隆冬不冰的奇物。端硯是朝廷欽定的貢品,和湖筆、徽墨、宣紙,並稱為「文房四寶」。以前端州的知州借上貢的名義,經常徵收幾十倍的硯台來籠絡上司,為自己未來的前途鋪路。包拯到任後,命令硯工只能造上貢朝廷的數量,一塊也不能多做,使百姓的負荷一下子減輕了許多。硯工看他連平時公堂上用的端硯也造冊上繳,心中充滿感佩,於是在包拯任期屆滿,船將要離開端州前,送來了一塊用黃布包裹著的端硯,以為報答。包拯的手下在匆忙情況下,順手就將它收入艙內了。
他們的船走到半途時,突然風浪大作。包拯察覺事有蹺蹊,於是下艙查看,在船艙裡發現那塊端硯後,就一言不發舉手便將那塊名貴的端硯丟入江裡了。此時奇怪的事發生了:瞬間江面恢復了平靜。傳說在包拯擲硯之處,隆起了一塊陸洲,後世以此神跡作為名勝,取名為“墨硯沙”。此事也許是上天不忍見到他一生的清白受到沾污吧!
當時有人將他比喻為“黃河清”。一種說法是:以黃河那麼混濁的水都清澈得了,形容他大公無私及辦案鍥而不捨的精神;另一個說法是:要看到包拯的笑臉,比看到黃河的水變清還要難。意思是當時有太多不公不義的事須讓他操心,責任心的驅使才使他難得展現笑容。
包拯為官以「披肝瀝膽,冒犯威嚴,不知忌諱,不避怨仇」這段話自勉。像他這種為了百姓和社稷,不畏權貴、鐵面無私的官員,在中國歷史上相當罕見,難怪千百年來他一直被後人稱頌不衰了。@*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