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可望超越紐約 成為全球金融中心
【大紀元3月3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特稿)夾著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優勢,紐約市長期以來被喻為全球金融中心,但這個金融霸主的地位,隨著倫敦市的急起直追,面臨被取代的危機,愈來愈多華爾街大型機構飛越大西洋到倫敦開疆闢土,著眼的就是倫敦驚人的爆發力與堅實的國際競爭力。
早在羅馬人統治時代,倫敦就是金融重鎮,根據英國財政部的統計資料,倫敦每天的外匯交易量高達四千三百二十億英鎊,約占全球總外匯交易量的百分之三十一;百分之七十的歐元債券在倫敦交易;全球外國上市公司股票的交易量,倫敦占百分之四十三,也領先其它城市;全球百分之七十的次級債券市場,至少百分之四十的衍生性市場,百分之四十以上的跨國股票交易,百分之二十的跨國銀行借貸活動,都在倫敦西堤City金融中心進行,重要地位不言可喻。
顧問公司 Z/Yen在一份全球重要城市的金融市場競爭力報告中指出,在專業人才取得、管理機制、進入國際市場、稅賦徵收及接觸客戶等,不論是法蘭克福、巴黎、東京、香港或新加坡,都不及倫敦和紐約,而倫敦還比紐約「略勝一籌」。
湯姆森財務新聞資訊公司 (Thomson Financial)資深分析師皮特森說,十年前紐約看來是唯一的選擇,但現在競爭日趨激烈,「紐約就像是昔日的金融聖殿,現在看來有些封閉」。
根據Thomason Financial的資料,倫敦證券交易所(LSE)開始搶食紐約證券交易所 (NYSE)的生意,去年在LSE 掛牌的非英國公司的募資超過九十億英鎊,相對之下,在NYSE掛牌的非美國公司則只募到二十億英鎊。
倫敦股市國際化的程度,實非紐約股市可以匹敵。去年 LSE十大上市公司中有六家是外國企業,分別來自俄羅斯、埃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直布陀羅等,今年二月陸續有俄羅斯的固網通訊公司及南韓零售商LotteShopping在 LSE掛牌,Lotte Shopping募集到二十億英鎊,創下南韓上市公司有史以來集資的最高記錄。
總計今年以來,已有三十二家非英國企業在 LSE上市,但NYSE卻只有二家外國企業掛牌。
六年前紐約還遙遙領先倫敦,公元兩千年在NYSE掛牌的外國公司市值高達八十四億英鎊,同年 LSE只募集了五十五億英鎊,但隨著網路科技股泡沫化,及美國政府為整頓連連爆發財務醜聞的上市公司而推出的「沙賓法案(Sarbanes-Oxley)」,情況開始急轉直下,想上市集資的企業開始轉向倫敦的懷抱。
最近那斯達克證券交易所NASDAQ提出二十四億三千萬英鎊,併購 LSE的提案,但未被LSE接受,NASDQ決定放棄,接下來最可能提出併購的就是美國規模第一大的NYSE。美國主要證交所爭相併購 LSE並非偶然,倫敦的金融實力與潛力,是他們願意以高價收購的主因。
另外,根據金融高層主管獵人頭公司Napier Scott的調查,倫敦提供的薪資比紐約來的高,年薪幾乎是二倍,以信用部門的主管而言,倫敦的主管年薪九萬英鎊,再外加四十五萬英鎊的紅利;但紐約的同等職主管年薪為八萬八千英鎊,紅利只有二十四萬英鎊。高薪是吸引國際人才前仆後繼湧入倫敦的要因之一。
國際知名的投資銀行Bear Stearns國際部總裁裴瑞泰最近在接受「泰晤士報」訪問時說,倫敦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同一天與亞洲及美國兩地的市場進行交易,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沒有其它城市可以相提並論,倫敦稱得上是最國際化的都市,它進步的速度已足與紐約等量齊觀。
現在不僅Bear Stearns看好倫敦,投資銀行李曼兄弟等美國重量級的金融企業都到倫敦佈點,連紐約第一個同時也極具知名度的避險基金Optima,都搶搭倫敦的金融快速列車,在倫敦不僅可以打進歐洲市場,並可與國際市場接軌,英國政府體認金融產業是國家經濟的重要命脈,也配合提出適度的減稅優惠,倫敦站上國際金融市場的頂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