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新穎視角

神話時代(8)

萬物彼此吸引,力量的大小與參加的物質的質量成正比例,並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例。

萬有引力定律於1687年經牛頓刊佈在他不朽的巨著《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之中,在這本書裏他永遠奠定了天體力學的基礎,而且從他的定律和伽利略與惠更斯的力學,誘導出開普勒的三個定律。(摘自《天文學簡史》,第31頁,[法]G. 伏古勒爾/著,李珩/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1)

有人把心理學引入物理學,以避免物理學在邏輯上的循環論證,其實都在假裝科學不是人造的,假裝自然科學可以獨立於人的意識而存在,誰也不能感知得到獨立於感性的所謂自然客觀理性。

「萬物彼此吸引,力量的大小與參加的物質的質量成正比例,」質量的多少是以重力來衡量、定義的,所謂引力與重力擁有相同所指,引力就是指重力,重力就是引力,也就是說質量與引力是一回事。那麼萬有引力定律前半句是講萬物彼此吸引,力量(引力)的大小與引力的大小成正比例,換言之,物體質量的大小與物體質量的多少成正比例。比如,弄一個麵團,這個麵團的大小與其(面)多少當然是成正比例的,當然引力、重量、質量、麵團都是均勻的。萬有引力的後半句「並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例。」還是那個麵團,把它壓成正方形的面餅,平方表示正方形的面積,那麼麵團被壓得越薄,其面積越大,邊長(距離)越大,也就是單位面積的面越少,或者把這個麵團想像成金字塔,那麼這個麵團的每個水平橫截面都是正方形的面積,這個麵團壓成面餅後,的確面餅面積越大,也就是邊長(距離)越長,面餅越薄,單位面積的面(引力、質量)越少。

物質的量是物質的度量,可由其密度和體積共同求出。(摘自《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第5頁)

不瞭解歷史背景的人會以為牛頓是在搞循環論證,實際情況是牛頓發現一切物體在運動中都有某種共同的不變的東西,不管物體怎樣運動,受到怎樣的力,它的體積與密度的乘積都是保持不變的,這就是物質的量,研究物體的運動時,必須要考慮到它。(同上書第1頁)

質量無論用什麼來定義,比如體積重量等等,都是指物質的量。前面提到物質的兩個定義,有形實體與外在客觀性。客觀性就是在觀察物件之外,與其無關,換言之,觀察者認為的自己在絕對空間中觀察(想像)的有形的規定(實體)就是物質,也就是物體,也就是意識中的物。

別忘了人認為的自然科學等一切都在自己的意識中。

自然科學追求以一個完美的公式表述自然,比如1等於1的3次方,或者說1等於1的那麼多的那麼多。公式的中間永遠是等號,自然科學追求什麼等於什麼,什麼是什麼,永遠在自己認為的同義反復的漩渦之中,也永遠在自己構建的主觀與客觀的矛盾之中。

換言之,這個麵團就是在我們的意識中存在的物體、實體。萬有引力之類的定理、公式就是把實體(絕對空間中的規定)在絕對空間中(相對於絕對空間)作各種幻化的結果,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的應用就是以我們在假想的絕對時空中看到的星體、物體來解釋,如果那樣的話,我們會看到什麼,就是在假設會看到什麼的情況下會看到什麼。換言之,現代科學的認識就是幻覺假像,絕不是真。更重要的意義是以這假像不可能通向、通達真,不可能使人類接近絕對真理,只能背道而馳。隨著科學的發展從宇宙中剔除一絲一毫的人之意識,從自己的意識中剔出一絲一毫的自己,人類以自然科學探索宇宙越廣(其實是越窄),人類便越孤獨。

以棒打蚊子般的精確撞擊慧星,如果說就是要顯皮顯皮,倒也沒什麼大毛病,甚至可以說頗具人文精神,似乎以挽歌般浪漫情懷去撥動宇宙的心弦。卻偏要說目的是要探索太陽系的起源及生命的起源,簡直是撞在本文的槍口上,以至被人指責為污染宇宙環境,就差沒說亂拋垃圾了。估計一般人練出棒打蚊子技術絕不會比試製火箭時的失敗更多。

根據自然科學理論表面看能預測一些諸如日蝕、月蝕等天象,但其只能先觀察到比如一顆小彗星的運動軌跡,然後才可能推算到其軌道。不過這種方法也必須假定某星體不動,不可能假定天體相對於太空或絕對空間運動。這種方法永遠也不可能預測什麼時候會發現一顆彗星,不可能預言什麼時候會有一顆小行星衝向地球,或者說不可能在觀察計算到發現某星體之前預言其出現。自然科學追求的是所謂客觀非人格化的意義,或者說自然科學追求的所謂意義與人無關。宇宙並不是在空間當中存在。@*  (待續)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