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藝術皮影戲 隨時代進步也創新
【大紀元3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十九日電)皮影戲在中國流傳很久,台灣南部以往更是皮影戲發展重鎮;最近這項傳統藝術在中國大陸也開始隨著時代進步而創新,如四月即將來台的唐山市皮影劇團,就是在傳統基礎上,加上西方的黑光劇手法,讓皮影演出更微妙微肖,並推展國際舞台。
其實在中國大陸各地皮影戲發展各有特色,即使在台灣也不同,甚至連稱呼都相異,如河北皮影戲稱「驢皮影」;廣東稱為「紙影」;在陝西、四川稱為「燈影」、湖南、南京稱為「影子戲」;黑龍江叫「照條兒」、浙江叫做「皮囝囝」,台灣又叫「皮猴戲」。
傳大藝術公司負責人周敦仁指出,台灣以往皮影戲發展的重鎮在高雄縣市,但近年來也已逐漸式微,劇團大量減少,確實很可惜。
而唐山市皮影劇團在傳統基礎上不斷創新,才能至今仍受到歡迎,甚至曾在美國迪士尼樂園演出一百九十多場。
提起皮影戲源起,有人說在西漢文帝劉恆時,宮妃抱著太子在窗前,用桐樹葉子剪成人影,映在紗窗上玩耍,因此開始有了皮影戲;也有人傳說是漢武帝劉徹因思念死去的李夫人,終日鬱鬱寡歡,方士為取悅皇帝,將紙剪成李夫人模型,用燈光映在紗幕,說是李夫人的魂回來了。
至於唐山皮影,發源於灤州、盛行於樂亭,因此有「灤州影」、「樂亭影」之稱;灤州影鼻祖是黃素志,在他潛心研究發展下,採用驢皮製作影人,因此稱為「驢皮影」。
專家說明,皮影戲演出手法常是在台前設影幕(或稱影窗),操縱者在窗內做出各種逼真的表情,再配合演唱、燈光和佈景、音樂等烘托,呈現劇情。
操縱及舞弄影者稱「耍影人」,每個影人都有一根可以維持平衡的操縱桿,藉以操縱皮影各種動作和表情;另外影戲演員也很重唱工,且一人不只演一個角色,如演唱「生角」也可客串「旦角」,有如台灣布袋戲般,幕後的操縱布偶者,也能變化不同聲音和唱腔。
值得一提是唐山皮影戲的影人造型,不只在臉譜上性格特徵鮮明,且造型古樸、形象俏麗端莊、雕鏤精細,尤其是最近在創作技術上也有新突破,直接在賽璐珞片上塗油彩,勾畫形象,讓皮影影人顯得透明清晰,形象逼真。
也因不斷創新,不只在表演藝術呈現上受到肯定,連皮影影人都成收藏家的最愛。
這次唐山市皮影劇團將於四月十三日起來台巡演,周敦仁指出,大家可以欣賞到,傳統藝術如何和現代技術結合,讓傳統表演升級,吸引並感動觀賞者。9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