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資訊化前景展望和對工業化政策及標準化精英教育體制的反思

賀偉華:危機與治理(一)

賀偉華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2月9日訊】中國人說:殷鑒不遠;法國人說:滑鐵盧就在前面。石油危機已經成為我們揮之不去的噩夢,再高明的手段也無法挽回工業化敗筆給民族帶來的損失。造成巨大物質消費與浪費的工業化時代持續了二十五年之久,這個時代已行將結束。我們的大自然突然暴露出它的種種局限性,資源匱乏、石油危機擋住了我們工業社會無憂無慮向前發展的道路。我們必須做出抉擇,並對二十五年來的工業化政策進行反思。我們還能這樣走下去嗎?未來是一片光明還是災難的深淵、是走向沒有物質爭奪的國際合作還是基於資源的紛爭、恐怖、戰爭?這是事關民族命運國家前途及人類未來的至關重要的大問題。這是我們糾往過正的唯一機會,機遇已經喪失,後果已經嚴重,我們現在不過亡羊補牢。

一、面臨的問題:

1、能源危機:在我們中國,現在能源已經幾乎全面依靠進口,缺電、缺煤、缺油,全國二十四個省市拉閘限電,石油能源基本上全部依靠國外,能源危機現在是二十年來最重的時候:2005年9月,國際原油價漲到了70.9美元一桶,而中國現在的原油實際價格已經漲到了80美元一桶。國內石油資源已經枯竭,經濟的增長嚴重依賴國外,無論是石油還是其他不可再生資源,我們都已受制於人。資源來源一旦中斷,我們的經濟瞬間崩潰。

2、就業問題:畢業即失業,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國的就業已經進入了漫長的寒冬期,2000年中國的城鄉失業率至少為20%,近幾年開始出現的知識型勞動力過剩足以反映中國當前就業之艱難,從2001年到現在,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每況愈下,知識性勞動力的過剩迫使我們面對就業的嚴冬這一殘酷事實,這與八十年代開始出現的日趨龐大的過剩農村勞動力以及九十年代陸續出現的城市下崗失業大軍不一樣。農村勞動力和下崗失業工人被認為是素質較低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要求而被現代化列車甩落的群體,而目前在中國文盲和泛文盲偏高的社會背景下,過早出現了知識型勞動力的過剩卻反映出我們社會最深刻的危機,也就是持續多年的工業化帶來的表面經濟繁榮並不能解決就業不足的這一根本矛盾,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勞動力也同樣在中國無法就業,他表明中國現在經濟遠沒有達到能夠正常吸納知識型勞動力的狀態。這種知識型勞動力的過剩還意味著一個嚴酷的事實,那就是社會精英上流動的渠道發生梗阻,這將引起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成千上萬的大學生對前途悲觀失望,自殺率陡然上升。為此,國內任何新聞媒體不再報導有關大專院校大學生的就業率的全國性資料,以免造成社會動盪。

3、環境污染與破壞:二十五年的工業化政策,給我國造成的最直接、最直觀、最難於忍受的災難就是嚴重的環境污染與破壞。現在環境破壞的中國社會的惡劣影響已經為全世界說共識。聯合國公佈的不適於人類居住的二十個城市中有十六個在中國,無論是江流湖泊還是土地空氣,都無一倖免的被污染、破壞,我們還有一個乾淨的地方嗎?九十年代中期,國家環保局公佈的測算結果是中國每年由於生調和環境破壞帶來的損失占JTP的比重占8%以上,按照這個來估計,中國每年的經濟增長基本上被生態環境破壞的損失所抵消,中國經濟的所謂繁榮其實是屬於以生態環境破壞為代價的破壞性增長。而經過幾十年的掠奪式的發展之後,中國的生態系統已經相當脆弱,無法支撐起十幾億人的生存與發展。

二、反思:

近半個世紀以來的事實告訴人們,我們不過是處於史前階段,我們只有在擺脫了無意識力量的專制統治、擺脫動物趨利避害的短視本能的驅使,而用理智和毅力來指導貫徹我們的決策之時,才真正開始了屬於我們智慧人類的歷史。

如果不是在二十年後的今天,遭遇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機而引起人們對中國工業化政策的質疑;如果不是在二十年後,成千上萬的大學生們、研究生們都紛紛變為失業一族,為競爭的市場經濟所拋棄而導致國人對現有標準化精英教育體制的摒棄;如果不是日益惡化的環境污染嚴重威脅國人的生命健康;如果不是物欲橫流道德淪喪的社會現實導致人們呼喚精神文明渴求精神食糧;如果不是工業化經濟本身已經證明它對人才的吸收性的脆弱、對就業問題的解決的無能為力而引起人們對資訊化的再度關注,也許人們永遠也不會想起20年前一個卑微者的大聲疾呼的呐喊。人們將還像往日一樣懷著對所謂「異端」莫名其妙的仇恨與扭曲心態而將他逼得走投無路。

只有在一個民族錯過了提前二十年步入資訊社會的歷史機遇而擺脫工業化給我們國家帶來的沉重負擔及將面對的沉重災難之時,清醒的人們才會察覺一個曾經的年輕人是如何的遠見卓識的預見了這一切。當當權者為他們所謂的工業化成就—世界工廠而彈冠相慶之時,他們怎麼也想不到能源危機環境污染接踵而至了。而面對當前的困境,政府除了瘋狂的挖掘煤炭而把成千上萬的礦工推向死亡、瘋狂的搶購石油而導致油價猛漲、不計代價的兼併國外石油公司而消耗國力、為了獲取石油資源而大力發展海軍軍備引起世界性全球恐慌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的出路了,政府已經被它的工業化政策逼上了梁山:中海油以高出對手15億美元的185億美元的高價收購美國優尼克石油公司受挫,為石油;上海合作組織挺進中亞,為石油;不惜代價聯盟俄羅斯受挫,為石油!東海海底石油開採權中日爭端,為石油;南沙聯合開發,為石油!支持伊朗,為石油!印尼、麻六甲安全合作,還是為石油!石油已經成了21世紀國家發展的命脈, 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保護自己在海外的石油利益,中國經濟隨時可能被人家掐斷脖子而陷入崩潰。

能源,一個揮之不去的噩夢。中國的出路在哪裡?也許不要多久,接踵而至的更可怕的能源危機將立刻把我們的經濟徹底擊潰,而工業化政策及與之相適應的標準化教育體制也就是我們每一個國民需要進行反思攸關國運的大問題。首先我們要對過去那種沒有比較、沒有可行性論證、沒有對西方國家工業化後果弊端進行分析、沒有對當時現有科技成果及進展進行深入瞭解的非理智盲目決策機制進行反思;其次我們要問,一個攸關民族與國家未來的決策的作出是否僅憑一個人、一個小集體的好惡?僅憑一個人的非理性武斷?是否我們應該引入公開透明的民主決策機制,調動全社會的力量、聽取不同人的聲音來對決策可能導致的不良後果進行分析、辯論。從而形成相對正確的共同意志、做出正確的決斷。

短視的行為永遠不應該屬於理智的人類,更不應該發生在永遠偉大、光榮、正確的黨的身上。我們社會主義民主精神的體現首先表現在民眾對攸關民族、國家、個人利益的重大決策的廣泛參與上、表現在不同見解不同思想的廣泛交流上。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數幾個所謂「異端」的手裏,寬容、兼聽與理智的分析才可能避免源於我們決策階層的妄自尊大、頭腦發熱帶來的惡果。而昨天的工業化,已經成了我們今天揮之不去的噩夢。今天的反思,不過為避免更大的災難發生。在此,面對歷史的深淵,唯有自省、反思與借鑒,才可能站在對人類、對國家、對我們未來負責的歷史高度,防患於未然,設計並締造美好的將來。

二十五年前:英迪拉*甘地夫人當選為印度總理,在她面前的印度困難重重:在按照蘇聯模式的二十年大規模工業化計畫實踐之後,印度的經濟不但沒有發展,而且還出現了倒退的跡象。失業嚴重,有三億印度人處在「絕對貧困狀態」之中,青少年文盲有二億人。無法控制的通貨膨脹、極其嚴重的失業現象、不斷下降的生產以及希望的幻滅,讓英迪拉*甘地輾轉反側、焦急如焚。只要能夠讓印度人都有工作,她甚至可以不惜代價的做任何事。

這時,英迪拉*甘地第一次看到了一塊有著極細微紋槽的薄片狀的東西—-微處理機,並獲得了來自西方科研小組對有關「科技革命和資訊社會」的介紹:這種機器將帶來一場新的革命。它們沒有祖國,也沒有國界。他們都是用砂子做的。人們告訴她:這種機器不僅可以取代大機器,創造出比大機器更優異的成績,而且能夠把人類從最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同時還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它的價值不在於它的本身,而在於它的改造能力,在農業方面,使之趨於合理經營、高效管理;在工業方面,使其能力大大提高、節能降耗、降低成本、利於創新;在服務方面,使之加速發展和擴大。

當甘地夫人得知它還能創造出大量的就業機會並抗拒能源危機對國家的傷害時,興趣大增:這種機器應用的特徵就在於非工業化,也就是資訊化。而資訊化的高效不僅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大大減少了能耗而減輕了工業化對能源的依賴;還在於人的充分就業,不僅是數量而言的充分就業,而且是就個人全部才能而言的充分就業(這就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概念)。這種雙重意義的充分就業是不可能通過利用勞動力的體力勞動這一工業化模式來加以實現的。工業社會或農業社會向資訊社會的過渡,使人類就才能而言的就業充分得到發展。這既是為了通過給機器編制程式來提高機器的工作質量、減少消耗,也是為了儘快滿足伴隨資訊化社會向前發展而產生的許許多多新的需求。「我們現在缺人,將來也缺人。」從工業勞動者群眾中解脫出來的人越多,就越能夠滿足新社會對人類才能的需求,越能適應新機器不斷提高的效率。唯一的前提是對公民的全面資訊化再培訓。

甘地夫人當時雖然不是很理解,作為一個舉世公認的「親蘇派」,她卻沒有對西方社會的源於意識形態方面的偏見及對率先步入資訊化社會–日本的強烈民族仇恨,理智的判斷沒有被情感所主宰。從而把舉步為艱的印度率先引向資訊社會的發展道路,引向一條穩步前進、迅速發展的道路。印度從此走向資訊社會。

而在做出事關國家及民族命運的重大決定之前,甘地夫人對資訊化的概念及它如何實現普遍就業與專家進行了深入探討,現在,她想要瞭解「工藝技術」在傳統工業及資訊社會中的作用,在過去與將來之間它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為什麼微處理器這種片狀物的出現就意味著一場革命,從而使直到現在還適用的有關工業發展的概念成為過時的東西?再則就業又怎麼會不再取決於工業的發展?資訊化又如何切實的為印度創造就業機會?印度要取得發展與進步的關鍵不再是實現傳統的工業化,而是依靠資訊化,這又怎麼可能?對於這一系列的疑問,專家小組一一作了深入淺出的解答,而首先他們對「工藝技術」革新在過去及未來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作了細緻的陳述,讓甘地夫人明白,在工業時代,技術創新是實現任何發展的主要因素。而突出的事例是直到七十年代,是技術革新使美國實現了現代化,並使它取得了優勢地位。在工業社會,過去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先進技術產生的威力,實現發展的主要動力就是科學和技術研究。

這就讓甘地夫人明白了要實現發展,首先要把力量和投資集中於發展新工藝及新技術,必須毫不猶豫地用更新型的性能更好的機器取代現在的落後機器。 接著說明的是在資訊社會,工藝技術革命已不再單純是以往取得的各種技術進步的進一步延伸,而是人類為征服環境、資源、能源、就業問題而進行鬥爭所必須具備的條件性變革,是一種社會變革。現在,問題已不再是要人們掌握更高效的生產機器,而是逐步用資訊化機器取代人們的工業勞動。資訊化機器將能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和越來越低的成本生產各種產品、降低產品創新週期與成本。除了這一推動作用之外,它還將有助於更好的利用、培養和加強每一個人的能力。

資訊化的發展歷程無疑將在一代人的時間內使人類走向平等化。由於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能力,因而就更符合人們的感情。在這種資訊化已經給西方帶來經濟飛躍的情況下,怎能設想第三世界依然繼續一成不變地為一些老掉牙的工廠提供「廉價勞動力」呢?因此,印度這樣的第三世界大國應該下決心跨入這個新紀元,它不用準備,第三世界符合資訊化要求。只要實現資訊化,人人都可以隨時使用各種情報、資料和知識。這就使每一個人叢缺乏學習條件的階段上升到能夠發揮自己的智慧、才能和首創精神的階段。

「過去,人們竭力試圖使第三世界國家實現‘工業化’,然而,結果卻適得其反,這些國家的問題反而日趨嚴重。農民背井離鄉,大量流入城市,使城市不斷膨脹。人們缺乏合理的預見性,把希望都寄託在虛假的增長率上,從而走上了一條完全違反自然規律的道路:讓農民扔下可以養家糊口的土地而湧入擁擠不堪的無法再安排就業的城市裏…,農田還在不斷被荒廢,一些窮國的大城市還在不斷擴大,人口達到了一千萬、一千五百萬,有的甚至達到兩千萬,成了地球上的‘貧民窟’。」(摘自《世界面臨挑戰》)土地、河流、空氣不斷被污染與破壞,不可再生資源日益枯竭。這就說明,第三世界走工業化道路並不能真正長遠的解決就業問題,一旦資源枯竭,不光經濟崩潰,而且還會出現一系列的社會混亂。如果此時不能實現資訊化,基於發展不平衡、資源與機會的惡性競爭等社會問題就突出出來。

「在工業社會,當人們看到被國家或工業社會拋棄的人越來越時,人們往往傾向首先歸咎機器取代了人的工作,在未來資訊社會裏,人們也有此擔心。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在古代傳統的農業社會裏,絕大部分人靠農耕生活,生產效率和就業率都相當低,只是到了工業革命之後,才出現了許多的產業,提高了生產率,創造了許多的就業機會。今天,隨著不可再生資源的匱乏,工業社會達到了它的極限進入衰敗階段。這時的資訊革命就像當年的工業革命一樣,將創造出許多從前沒有的產業、讓傳統產業煥發生機(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浪費、降低科技創新成本)從而創造出許多就業機會。」

所有各種努力、研究、發明的根源,正如我們所想像到的那樣,往往可以追溯到以往的各個世紀。今天,這些努力、研究和發明又使一些新的、特別可靠的解決方法展現在我們面前。這樣,就產生了一系列新的工業部門,而在我們父輩的時代,連提及這些部門的名字都是無法想像的,因為這些辭彙本身都還存在呢。除了電話之外,今天的任何一種產品在不到五十年前都是不可想像的。。。。過去的人們也從來沒有預言電視機或電子電腦的出現,然而今天它們不知為我們創造了多少部門及就業機會。資訊化就是一場後工業革命,它將帶來一種真正的變化。。。隨著電子技術和資訊技術的出現,誕生了一個部類十分廣泛的巨大工業和市場,生產了一系列的產品。在最近二十年中,它的發展比任何其他部門都迅速。石油危機使許多部門放慢了發展速度,卻未能制止這個部門發展自己的活動。恰恰相反,它的內部呈現出嚴重缺人的情況。。。

「資訊技術是改造人類社會的強有力的因素。它們對於在其他部門創造就業機會的影響,也遠比對於在本部門勞動的直接影響要大得多。因為這些技術視為新社會的活動和觀念服務的工具,而這個新社會現在需要,將來還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參加勞動。」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出現了複雜的分工,這種複雜性迫使人們建立各種各樣的機構,這樣就在廣泛的領域內出現了新的就業機會。如今的資訊革命同樣會在更大的領域創找出新的複雜分工,出現更多的強調個性的多元化部門、單位及個人,從而創造出更多的多元化就業機會。

「。。。人們看到,在一九七0年至一九八0年這十年裏,自立人口受雇於資訊工業部門的勞動力,其人數超過了單純在農業、工業或服務業就業的累計人數。。。。活動和就業的主要部分是與資訊相聯繫的。。。這種看法很重要,因為理解、處理和傳播資訊只消耗很少的能源和原料,卻需要很多經過培訓可供利用的人。。。社會的資訊化必將引起交換、聯絡和知識等方面新需求的急劇增長,這些新需求正在開闢別的行業,產生別的使命。」

以上是著名的法國專家安德列*當贊對上世紀七十年代十年中歐洲經濟復興的分析,在他看來,資訊社會是一次真正復興的機會。資訊社會之於工業社會,猶如工業社會之於農業社會;不僅對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而且對生活方式、社會結構的組織以及各種需求,都是一種根本性的變革。真理是不可抗拒而又富有教益的,甘地夫人再也無法抗拒資訊革命可能帶來的美好未來的誘惑了。在甘地夫人看來,「自然已變得無足輕重了,依靠人的智慧可以創造一切。」

而與此同時,在中國,政府及社會得到的有關資訊比印度還多得多,一九八二年中國出現了全面介紹信息化對石油危機及失業問題有關價值的譯本《世界面臨挑戰》及從第三世界農業國直接過渡到資訊社會的譯本《第三次浪潮》。其實這些書籍並不很多的涉及敏感的意識形態政治敏感話題,不過作者是源于西方,一個是法國人,一個是美國人。然而對於守舊保守的官員來說,當時對西方文明的排斥也是顯而易見的,凡是源於西方的思想都是資產階級的。學術界及社會的熱烈討論並不能帶來國家發展方向及計畫的改變,還可能給自己的未來帶來不幸。

當時人們做夢也想不到資訊社會的發展將創造出一個規模比鐵路工業、汽車工業、重工業更加龐大的電信產業、資訊產業從而帶來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節能降耗與普遍就業。於是中國堅定不移走向了被西方社會摒棄的工業化道路及標準化精英考試教育制度。而本文作者也因為妄議國是而受到了諸多株連,八十年代資訊化在中國沒有了根基,歷史性的機遇與我們擦肩而過。而消耗國家能源、礦產資源並且污染嚴重的工業化經濟卻一日千里的蓬勃發展起來。與印度不同,中國從步入工業化陷阱。(待續)(//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賀偉華:信仰者的苦難
賀偉華:為即將爆發的中國革命正名
響應高智晟律師的號召,倡議「中國民權運動絕食日」
現代文明思想庫:讀《現代民主政治〉心得之一(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