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2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蔡素蓉台北二十七日電)國家統一委員會是前總統李登輝為主導兩岸政策,建立兩岸決策體制,在民國七十九年成立,八十年訂定國家統一綱領。李登輝在總統任內,多次在國統會就兩岸政策發表重要談話,二OOO年政黨輪替後,國統會幾乎停止運作。總統陳水扁今天裁示國統會終止運作,正式走入歷史。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二十日,李登輝就任中華民國第八任總統,為建立政府兩岸決策體制,由國家元首主導兩岸政策,規劃出三個層次戰略設計,七十九年十月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十一月成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海峽交流基金會,分別為決策、執行、事務協商層次。
民國七十九年十月七日召開首次國統會會議,揭示大陸政策為重建自由、民主、均富、統一的新中國。
民國八十年二月二十三日,通過國家統一綱領,作為推動兩岸關係依循準則。綱領揭示原則,大陸與台灣均是中國領土,促成國家統一,是中國人共同責任;中國的統一,時機與方式,首應尊重台灣地區人民權益,在理性、和平、對等、互惠原則下,分階段逐步達成。
國統綱領也訂出近、中、遠程三階段。近程為交流互惠階段,在交流中不危及對方安全安定,在互惠中不否定對方為政治實體,大陸應推動經濟改革、台灣應加強憲政改革。
中程為互信合作階段,兩岸應建立對等官方溝通管道;開放三通;推動兩岸高層人士互訪。遠程為協商統一階段,成立兩岸統一協商機構,依據兩岸人民意願,以政治民主、經濟自由、社會公平、軍隊國家化原則,共商統一大業,研訂憲政體制,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國。
中國當時曾透過媒體,批評國統綱領近程階段訴求,是台灣要以獨立政治實體進入國際社會,謀求外交雙重承認,此要求極不現實;台灣當局應正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人民唯一合法政府的現實。
面對中國試圖以「一個中國」限縮台灣的國際空間,國統會多次討論、闡述一中涵義,認為一中不必在任何文件中出現,民國八十一年李登輝進一步宣布,兩岸現段關係為一個中國、兩個地區、兩個政治實體分治。
民國八十四年一月,中國共產黨總書記江澤民發表對台八點看法「江八點」。同年四月,李登輝在國統會發表「李六條」回應。
「李六條」指出,中國的統一,時機與方式,首應尊重台灣地區人民權益。民國三十八年,台灣與中國互不隸屬的政治實體治理,形成海峽兩岸分裂分治局面。兩岸應增進經貿往來。兩岸應平等參加國際組織,雙方領導人藉此自然見面;兩岸應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
民國八十四年六月,李登輝赴美訪問,發表「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演說。中國海協會因而片面宣布第二次辜汪會談延後。
民國八十五年台灣舉行首次總統大選,中國在台灣附近海域進行軍事演習、導彈試射。面對台商西進,李登輝八十五年在國統會宣示大陸政策,應根留台灣、戒急用忍、行穩致遠,逐步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終極目標。
民國八十六年,香港回歸中國。因此,民國八十七年,李登輝在國統會重申,堅定拒絕「一國兩制」;主張,雖然未來中國只有一個,但現在中國是「一個分治的中國」。台海兩岸分由兩個不同政治實體統治。
李登輝強調,中國再統一應循序漸進,不設時間表,視大陸地區民主化、兩岸關係發展,決定「和平統一」進程;統一前,中華民國在台灣人民應擁有充分自衛權利。兩岸應以對等、相互尊重為原則,協商簽署兩岸和平協定。
李登輝一九九九年首度提出兩岸至少是「特殊國與國關係」,把兩個不同政治實體,修正為兩個國家,這是由國安會和「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小組所研議,並未經過國統會討論或同意。國統會功能逐漸弱化。二OOO年政黨輪替後,國統會更幾乎停止運作。
陳總統下午主持國安高層會議表示,基於主權在民的民主原則、中國持續軍事威脅,以反分裂國家法等非和平手段意圖片面改變台海現況,裁示「國家統一委員會」終止運作、國家統一綱領終止適用。成立十六年的國統會走入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