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2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許耀彬澎湖縣二十七日電)澎湖縣政府農漁局長胡流宗今天表示,鑑於縣境經濟海域內所產的經濟性螺類—硨磲貝因為濫捕導致逐漸枯竭,除由縣府水產種苗繁殖場加速復育,並移入適當海域自主管理外,亦經報請農委會從今年六月一日起正式全面禁採,違者將依據漁業法相關規定處分。
因體態造型特殊,外套膜顏色瑰麗素有「海中玫瑰」雅稱,並經華盛頓公約列為世界稀有海洋螺貝—硨磲貝,由於近年來漁民濫捕導致數量銳減外,甚至呈現逐漸枯竭的情況。澎湖縣政府獲悉並聽取各界意見後,決議依漁業法訂定有關規範措施,同時報奉中央核備。建議從九十五年六月一日起全面禁止採捕,希望維護保育硨磲貝這種海洋資源。
農漁局長胡流宗表示,據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鄭明修博士提供的資料指出,目前全球已有紀錄的硨碟貝種類僅有二屬九種,在澎湖縣海邊常見的種類主要是長硨磲及鱗硨磲等二種,但族群數量以長硨磲最多。
胡流宗強調,由於硨磲貝屬於定棲性生物且成長緩慢,依記錄每年僅成長約二至三公分,大量採捕後已使族群數量銳減,體型則有小型化的趨勢。特別的是硨磲貝的族群數量,可以作為珊瑚礁總體檢的指標性生物,因此澎湖為落實保護海洋生物的多樣性,目前已成功利用人工方式進行保育和復育工作。
他表示,依據文獻記載,硨碟貝外殼呈長卵形,具波浪狀隆脊與鱗片,殼口有五處明顯凹陷形狀,像人手的五指一樣,因此,當地俗話亦被稱為「五爪蛤」離島則有〈石老〉〈石古〉蛤和貓槽蛤的稱法。殼口處裙狀的外套膜,色彩會隨共生藻種類不同而呈現不同的紋路與色彩,閉殼肌則可作為美味珍貴的干貝,常附著在珊瑚礁或海底岩穴中。
胡流宗說,硨磲貝的外套膜上因為擁有蟲黃藻,可以用來行光合作用,也使得硨磲貝外套膜的色澤呈現多樣化且漂亮,因此獲得「海中玫瑰」雅稱。尤其硨磲貝在一九三八年時華盛頓公約將其列為世界稀有海洋生物,而鄰近的東南亞國家早期雖然也有大量採捕,不過現在也明令限制採捕和保護。
胡流宗表示,澎湖縣政府將依漁業法相關規定公告硨碟貝禁止採捕、處理、販賣或持有等事宜。為有效保護澎湖縣珊瑚礁棲地,即日起至今年五月三十一日前列為宣導期,希望全縣、民眾配合政策並廣為宣導。同時將由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加速復育,配合觀光海上休閒活動,移入適當海域後,由村里自主管理賡續發展生態旅遊,藉以提升產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