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老照片回憶北市剝皮寮的記憶 活化鄉土教育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2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郭美瑜台北二十三日電)一條老街,一段歷史。落寞已久的艋舺剝皮寮老街東側修復再利用工程落成,將剝皮寮歷史街區嶄新呈現,搭配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今天開館,所展出的一幀幀老照片,訴說一個記憶。許多老萬華人,帶著懷舊心情前來參觀,回憶兒時童趣,為鄉土教育注入活水源頭。

「剝皮寮街」在日治時期稱為「北皮(上艸下寮)街」。「剝皮」一詞的由來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是「剝樹皮」、「剝獸皮」;另以發音類似著眼,認為「剝皮」就是「北皮」,各家說法莫衷一是,仍有待釐清。

至於整修後的剝皮寮歷史街區位在台北市萬華區,北臨老松國小,東至昆明街,在日治時代為老松國小預定地而限建。

台北市長馬英九、台北市教育局長吳清基、剝皮寮居民代表等人,在開幕典禮的重頭戲「剝皮揭幕」拉起揭幕繩索,將老舊斑駁的老街圖片大塊大塊地層層剝去,一位老居民看著圖片中場景,觸景傷情,不禁潸然淚下。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主任張(王黎)文說,鄉土教育必須從周遭開始,因此,鄉土教育中心開館,特別以社區營造、建立認同為理念,規劃「校園萬花筒」、「畫我老街、寫我記憶」,及「剝皮寮故事」等三個展區。

「校園萬花筒」蒐集日治時代以來老松國小為主的校園文物及老照片,學生制服的演變、學校生活的照片、下課一定要玩的尪仔標與彈珠檯、用來影印考卷的鋼板印刷機,在這裡都找得到。

其中,男學生清一色的大光頭,女學生制式的齊耳短髮(俗稱西瓜皮)等照片,最受民眾歡迎,連台北市長馬英九看了都不禁莞薾,俏皮地指著照片說,「馬大姐也有一張龍山國小的照片」。

此外,阿公級上課的「小」教室,讓現代小朋友特別感到新鮮有趣。下午老松國小老師帶著同學們參觀,小朋友跳上講台、坐在小板凳上,體驗阿公們早年的上課時光。

「畫我老街區」展出九十幅國小學生的繪畫作品,三峽老街、淡水老街、艋舺老街景象,在這裡一覽無遺。

講到「鄉土」,陪伴阿公阿嬤長大的布袋戲一定不能少。迴廊上佈置了傳統布袋戲棚,民眾可以入內動手把玩。導覽志工、退休的蘇老師高興的解說傳統布袋戲,他說,小小的布偶,與現在聲光效果俱佳的現代布袋戲絕對不一樣。

「亞起ㄇ、亞起ㄇ」,祖父級的民眾對這樣的烤地瓜叫賣聲一定不陌生,迴廊上有二座不同造型的烤地瓜窯,黃先生帶著太太,在烤地瓜窯前駐足,說著兒時在農田間與同伴追逐的景象,臉上盡是笑意。

鄉土中心二樓「剝皮寮的故事」,則展出剝皮寮歷史,一幅聚集許多顧客的麵店照片,讓參觀的鍾老師、黃先生、志工們吱喳地「回味」起麵的味道,「對、對、對,楊校長專門吃這一家」,又是一陣笑。

「喜歡這裡,有感情哪!」志工、退休的老松國小代理校長王貝絲如是說,「豐富的老照片,重現兒時記憶」。

萬華長大的馬英九,今天在亭仔腳處的千人祈福活動區,寫下「愛鄉愛土,心中有主」的祈福心願。鄉土教育中心慶開館激發民眾對鄉土的感情與責任,張(王黎)文說,一條老街、一個記憶、一段歷史,蘊含豐富的人生閱歷,值得親近、尊重與體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