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文書」解碼台灣族群互動
【大紀元2月14日報導】(據中廣新聞張德厚報導)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長期以來,費心採集「新港文書」,進行研究解讀,目前藉由研究成果,可以更清楚了解十七世紀時台灣原住民社會文化的特徵。
中研院目前採集到的「新港文書」總共有187件,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詹素娟表示,由於新港文的拼法各地不統一,因此在字詞辨識上可以說比解讀「達文西密碼」還要困難,先要把文書上草寫的羅馬字母,轉寫成可以辨識的字母,再利用對照的方式,一個字、一個字的找出字母所代表的意思,目前的理解已經達到八成左右。
由於十七世紀時台灣的原住民已經受到漢人很大的衝擊,所以他們本身的文化變遷很大,但是現代人無從得知,透過「新港文書」上的訊息,就可以了解當時社會文化的特徵,以及當時原住民及漢人彼此之間社會經濟上的關係, 「新港文書」中可以看到早期由鵝毛筆書寫的方式,後來受漢人影響使用毛筆書寫,許多閩南語,也成外來語進入新港文中,例如「乾隆」、「合同」、「豬腳」這閩南語發音的名詞,都可以在新港文書中找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