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屆法國沃蘇勒國際亞洲電影節
【大紀元2月13日訊】(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記者李宇涵,梧桐採訪,梧桐整理播報)1月31日到2月7日,第12屆沃蘇勒國際亞洲電影節在法國小城沃蘇勒(Vesoul)舉行。共有7部中國影片與觀眾見面。
其中,參展的影片有陳凱歌的《無極》、寧瀛的《夏日暖洋洋》、陳沖的《天浴》、許鞍華的《客途秋恨》以及王小燕的《猴三》。而由導演張律執導的影片《芒種》,和安占軍導演的《看車人的七月》將代表中國參加評選。期間,本台記者應邀來到了沃蘇勒,在電影節工作組用午餐的飯店裡見到了剛剛於韓國釜山電影節捧得亞洲最佳新人導演獎的張律先生,並對他進行了即興採訪。
出生在中國吉林的朝鮮族導演張律的影片《芒種》,是本次電影節的參賽作品,通過描寫賣泡菜的主人公崔順姬的故事,反映了朝鮮族的生活。他透露,以中國傳統的24節氣中的「芒種」為片名,表達了自己的寓意,想表現一種「新開始的希望」。張律希望影片「從大眾化的角度詮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希望。」
當說到沃蘇勒電影節和法國嘎納電影節的區別的時候,他很肯定的告訴記者,這個電影節,就好像是一個「家庭」電影節,很有家的感覺。我第一次來這裡,剛來的第一天,主辦人就邀請所有的導演和工作人員到他家裡共進晚餐,歡迎大家的到來,這是任何電影節都沒有的一個情節。然而嘎納電影節,給人的感覺是每個人的眼睛裡都充滿了慾望,有很多的商業因素在裡面。所以這兩個電影節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
談到這次電影節給他留下最深印象的人的時候,張導演的回答說:「每一次有一個。這次是瓦法,她是這個電影節專門安排的翻譯,而且也都是義工,很多電影節裡,這些義工其實是最感動人的。沒有他們的話,這個電影節可能沒法辦下去。」
說到法國電影,張律坦率的說:「法國電影印象比較深的就是不停的說話。(眾笑)我要能聽得懂的話應該有意思,但是我聽不懂。所以我喜歡的法國電影是不太說話的法國電影。(笑)」
他補充說:「一個電影說話多和說話少,不是一個判斷電影好的標準。有的人可能沉默寡言,或者不太善於表達,但是他給我的隻言片語也會有很大的震驚的東西,只要他的內容好就可以,話多話少無所謂。」
談到中國電影時,他認為:「中國電影也是一樣,就是說它的電影裡邊能不能看到那個導演的精神世界,靈魂的東西,能不能感動我,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張律本人雖並未曾學習過電影,2000年底出道至今執導了3部影片,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對於自己半路出家當導演。他幽默的說:「半路殺的話還是比較漂亮的動作,(我)基本是半路爬出來的。(眾笑)」
對於一個導演在整個電影製作過程中的作用和位置。他認為:「只有不好的導演,沒有不好的團隊。要是一個電影成功了,那肯定是整個團隊的工作最後努力的成果,導演只是佔了便宜而已。(笑)但是有錯的話,肯定就是你一個人負責,因為畢竟是你帶出來的團隊。」
張律對電影有他獨到的見解。他認為:「電影永遠是遺憾的藝術,再大了說,其實整個人生就是很遺憾的,要不遺憾就不去拍電影了。人的情感每天都在流逝,所以要徒勞的用影像去抓住它。」
對於個人的人生經歷和從影的原因,他坦誠的說:「其實,我有10多年的時間基本都是在家帶孩子,沒有工作。老婆、孩子看你的眼光,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嚴厲,覺得你是個男人為什麼不工作?10幾年在家,留下來的可能就是心裡每天想的那麼點兒事兒,去表達吧!
我先說我的缺點。我這個人的聰明裡邊不聰明的地方是數字上,很多地方我完全是混亂的。我的優點就是對形象的記憶和影像的記憶,我老是能記住許多影像的東西,但是這個東西時間越久就越是個負擔,裝得太滿了。所以就開始一個一個或者一個片斷、一個段落的拿出來,捆綁起來,拍一個電影。慢慢就卸去自己的負擔吧。」
從事電影工作時間並不長,但張律已經在國際影壇取得了不小的殊榮。不過,誰也想不到,他的家人對他從影卻另有看法。他說:「但是很遺憾,我做的事情還是讓他們不滿意,他們覺得你這個年齡(44歲)再去搞電影,有點老不正經,應該去找一個比較踏實的工作。踏實的工作還沒有找到,但是這種踏實的心理我找到了(笑)。後來我拍的電影得了幾個獎嘛,我老婆覺得人生很荒唐(笑),人生怎麼會是這個樣子?但是她內心裡可能估計還是高興吧!因為什麼呢?她覺得自己的丈夫可能還是愉快的。」
張律執導的3部影片中,有兩部都是講述中老年人的生活,那麼下一步他打算嘗試一下青春題材的電影。另外,當被問到今後是否會考慮跳出影視圈,他說:「我現在可能還是要拍吧。明天的事情是誰都無法預測的,明天我可能就不幹了,或者是別人不讓我幹了。也許去幹別的,都很難說。」
張律不僅對電影有他獨特的見解,對這個世界也有著清楚的認識。他說:「情緒和天氣一樣,還在不停的變化,但是我還是比較樂觀,但是如果說我對這人生或者世界有一個什麼看法的話,基本的看法是什麼呢?這個世界要好,好不到哪兒去;要壞的話,壞得很厲害。所以還是盡量能樂觀就樂觀。」
正如張律導演對自己的評價一樣,整個採訪過程中,都充滿了歡樂和笑聲。他的坦誠、他幽默詼諧的談話風格,同時也讓人備感親切。正像他所說的,作為一個導演要把好的東西、好的信息傳達給看電影的每一個個體。
張律小檔案:
張律,曾在吉林延邊大學中文系擔任教授,撰寫過小說,《芒種》是他的第二部長篇作品。
2000年底,張律開始從事電影行業。
2001年,以短片《十一》入圍了第5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短片競賽環節。
2003年,以作品《詩》參加了包括瑞士洛迦諾、北美范庫弗、倫敦以及香港電影節在內的幾大電影節。
2005年,以影片《芒種》參加法國嘎納(Canne)電影節非競賽單元。
2005年,憑借《芒種》獲得韓國釜山電影節設立的惟一競賽單元—「新潮」單元的亞洲最佳新人導演獎。這也是繼章明和賈樟柯之後,十年之內第三位中國導演獲此殊榮。
2005年,憑借《芒種》獲意大利佩扎羅(pesaro)電影節新導演單元競賽大獎。
2006年,以影片《芒種》角逐法國沃蘇勒(Vesoul)國際亞洲電影節競賽單元,結果有待揭曉。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