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次與資金 高鐵 營運兩大隱憂
【大紀元12月2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曾鴻儒/特稿
只有官方代表、官方總顧問、台灣高鐵公司人員列席的高鐵督導會報,昨日順利確認高鐵符合通車條件,高鐵近日就可通車,1日生活圈的夢想倒數計時,但圓夢的腳步邁出之前,其實還是有不少隱憂。
橫在眼前的,就有兩大隱憂:班次與資金。根據高鐵BOT合約,高鐵必須在通車半年內,每日單向提供六萬個座位,估計約需六十二班,但高鐵通車初期,每日單向僅十九班次,能提供的運能不到一萬九千人,還不及合約三分之一。高鐵如何在通車半年內,達到合約標準?硬是增班的情況下,安全性是否還有人願意背書?
高鐵經過多次增資、融資後,表面上並無資金壓力,一旦開始營運,銀行團融資就得開始償還本金,每年還本付息,估計高達一百七十億,平均每天得償還銀行將近五千萬。
班次多寡直接攸關票箱收入,牽動著高鐵盈虧,以目前的班表估計,每日票箱收入約僅四千萬元,等於每天車站大門一開,台高公司就得虧損一千萬元,高鐵能撐多久,讓人憂心。
不增班,高鐵會持續虧損,貿然增班,安全又有顧慮,兩項隱憂處理得好,自然能互相拉抬,各方沾光,一旦處理不好,恐怕就會陷入惡性循環,這也是為什麼「政府將被迫買回高鐵」的傳聞,始終無法根絕的原因。
高鐵通車後,增班核定責任落在交通部身上,高鐵會陷入惡性循環或是帶著台灣起飛,交通部都得一肩扛下,但交通部扛得起嗎?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