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2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芳明東京特稿)日本升學競爭之激烈舉世有名,由近四成小學生課後前往「學習塾」補習,不難窺見日本學生面對升學壓力的沉重。這種情況下,重視考試科目、看輕不考科目是人之常情,但是,最近不少高中被發現竟連必修科目都未修,震驚日本社會,暴露教育的偏差。
日本文部科學省去年的調查指出,三成七的日本小四至小六學生上補習班,中學生則高達五成一,升學的壓力可見一斑。儘管升學壓力沉重,但是,必須修完所有必修科目才可畢業的高中,竟然出現大規模的漏修醜聞,這些教育界人士企圖「渾水摸魚」的作法,凸顯升學至上主義造成的偏差。
首先被發現漏修必修科目的是富山縣立高岡南高中。十月二十四日,日本媒體報導,這所高中的應屆畢業生漏修世界史等必修科目,學生面臨必須補修的局面。文部科學省於十一月一日發表對公私立高中調查的結果,指出全國共有五百四十所公私立高中、共八萬三千七百四十三名學生必須補修才可畢業,占全國高三學生總數的百分之七點二。其中,兩成七的漏修學生必須補修的科目超過一科。
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學習指導要領的規定,高中的必修科目共有十科,分別是國語、地理歷史、公民、數學、理科、保健體育、藝術、外國語、家庭、情報,必須全部修完才可畢業。
以地理歷史為例,必須由世界史A和世界史B之中選一科,另外由日本史A、日本史B、地理A和地理B四科中選一科。理科包括理科基礎、綜合理科、物理、化學、生物和地學等共七科,必須選兩科。每科學分不一,由兩學分至四學分,每學分必須上課三十五次,每次五十分鐘。
日本大學入學考試趨向多樣化,考試科目有年年減少的傾向,聯合考試以國公立學校為主,一般分兩次考試。個別考試則以私立學校為主,但其中亦有重疊,視應考的學校和學部而定,必修科目之中不少並未納入考試,造成學生只關心須考的科目。
以地理歷史為例,目前,國公立大學聯考須考兩科的只有極少數大學,私立大學幾乎都只須考一科,而兩科之中,由於和日本史及地理相比,世界史的內容多,出題範圍廣泛,須死記的項目多,不僅理科學生避開,文科學生也傾向選擇較熟悉的日本史,世界史被人敬而遠之,與它成為這次漏修事件最主要的科目有關。
諷刺的是,日本文部科學省基於因應國際社會的進展和變化,有必要讓高中學生具備這方面的知識,而於一九九四年開始將世界史規定為必修科目,結果卻事與願違,由於大學升學考試世界史並非必考科目,因而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在升學主義風潮下,反而成為高中主要的漏修科目。
這次事件凸顯日本各地有關當局查核學校是否如實上課的草率。以公立高中為例,由學校制定課程,向當地的教育委員會提出書面報告,各地的教育委員會幾乎都只根據文科省的教育指導要領進行書面核對,而未調查學校是否實際按課程上課。
至於私立高中,則向都道府縣知事提出相關資料,有些地方政府甚至連課程都未核對。
二零零二年,兵庫縣曾有五十九所縣立高中被發現漏修必修科目,向縣教育委員會提出假課程報告。許多漏修課程的校長還理直氣壯地辯解都是為升學考試、都是為學生,反映出校方容許漏修的風潮。縣教育委員會後來要求校方提出更詳細資料,並每年派人前往全縣一百五十七所高中實地檢查是否如實上課。這起事件並未成為文科省的教訓,遂有這次大規模漏修的出現。
專家指出,漏修必修科目也和日本實施「餘裕教育」有關。日本基於一九七零年代升學考試壓力造成的嚴重社會問題,從一九八零年開始減少課程內容和上課時數,一九九二年進一步削減課程內容和上課時數,並開始實施第二週末休息,一九九五年更連第四週末也休息,二零零二年再將課程內容和上課時數減少,同時公立學校開始實施一週上課五天。上課時數減少,使得與考試無關的科目更受到忽視。
高中漏修的問題一經暴露,出問題學校的校長、老師為明年三月即將畢業的應屆畢業生補修的問題手忙腳亂,茨城縣立佐竹高中的校長高久裕一郎留下遺書自殺,遺書中對校方造成學生麻煩表示謝罪之意,呼籲學生好好按照規定補修學分,並希望教育當局能從輕處理漏修問題,使得學生不致蒙受不利。
文科省調查指出,須補修兩學分者(每學分上課三十五次,每次五十分鐘,兩學分共上課七十次)超過六萬名,補修三至四學分者近一萬八千名,四學分以上的則約四千五百名。由於畢業在即,時間有限,自民、公明兩黨執政聯盟和文科省達成協議,兩學分學生以補修五十次取代七十次,兩學分以上則補修七十次及提出報告,這項補救措施使得漏修學生補修後如期畢業成為可能。
日本實施減少課程內容和上課時數的餘裕教育已二十多年,一九八零年代至經濟泡沬期的一九九零年代初期,這項教育制度大體上受到肯定,但是,泡沬經濟崩潰後的過去十多年來,學生學力普遍降低日益明顯已引起教育人士的關切,越來越多人對它加以質疑。這次的漏修事件顯示出「餘裕教育」並未減輕對升學考試的偏重,日本的教育政策面臨挑戰,已引起廣泛議論,其動向備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