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史海鉤沉

台灣史前文化卑南文物風華再現

【大紀元12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龍芳文字、攝影台東報導) 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的卑南遺址文物,在沈睡千年、出土26年之後,目前重回史前遺址的懷抱,並自12月22日起,在卑南文化公園遊客服務中心展示廳,作無限期的展出,讓社會各界可以用最近的距離,目睹2千至5千年前,史前文物的標本。在22日舉行的「史前風華再現-卑南文物精品展」的記者會上,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浦忠成指出,讓出土的史前文物在原址上再次呈現,意義深遠,希望藉由展出,讓珍貴的文化資產永續傳承,也讓後世人在鉅觀與微觀探究中,尋找人類生存的意義。

史前館表示,卑南遺址最早的發現遠溯自1896年日本學者鳥居龍藏的紀錄,而真正有大量文物出土,是在民國69年台東鐵路新站工程時促成;當時出土的大量石板棺與精美文物,呈現出新石器時代的卑南文化人曾創造高度文明;至今已出土的文物估計有2萬件以上,未出土的部分,更是難以估計。因文物出土後即一直保存在台大人類學系中,近年經雙方不斷協調,才讓文物重回遺址與世人重逢。

在「史前風華再現-卑南文物精品展」的記者會上,卑南族的小朋友用舞蹈呈現人獸形玉玦耳飾圖案,並顯示上方抬的動物應該是雲豹。

都蘭部落的耆老們,利用敲打構樹,使樹皮脫落後再製成樹皮衣,演示傳統生活。

史前館指出,截至目前為止,共有三批文物從台大人類學系移轉回博物館,此次展出從台大人類學系標本陳列室移轉回來的標本共218件,包括玉器135件、石器38件、陶器45件;此外,還會展出接續卑南文化晚期之鐵器時代三和文化標本共計13件,因此,共展出231件標本。立委黃健庭強調,尚有最後一批文物預定於年底從台大歸還史前館。

卑南文化出土的陶器以造型取勝,其中有些設計據推測是讓左手使用者方便而製造,顯示當時已具有相當文明的生活內涵。

卑南遺址出土大量殉葬的玉飾,其中以人獸形玉玦耳飾最為獨特,也被史前文化博物館作為館徽。

展出的文物大致分為三大類:石器、陶器和玉器,史前館說這些都是從石板棺內出土的精美陪葬品;陪葬品是卑南文物的精華,其中僅玉器就有六千多件,數量冠於全台其他考古遺址的發現。玉器陪葬品又可分為工具類與裝飾品兩大項,其中裝飾品尤多,包括頭飾、耳飾、胸飾、腕飾、臂飾等,而這些飾品都顯示了高度的文化現象與社會的實際需求。

在卑南遺址中充滿疑團的月形石柱,以前被認為與建築有關,但在最新的推論中,考古學者認為可能有觀測天文星體的功能。

在卑南遺址中仍充滿疑團的月形石柱,在最新的推論中,考古學者認為可能有觀測天文星體的功能;有學者指出,許多不同史前文明出土的器物,都具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如英格蘭南方的石柱群,考古學者推測它是用以觀測太陽與月亮升起位置與時間的工具,而卑南遺址中的月形石柱,從不同古文明的匯通點來觀察,其頂端穿鑿圓孔的特質,與觀察天象或作為日晷計算時間的作用,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這也是未來非常有挑戰性的研究課題。

考古人員從遺址下剝下來的斷面真牆上回溯當年歷史,推論下方是墓葬區,石板棺埋在家屋內。

史前館強調,這次展出最重要的是教育上的意義,因為,就在我們的腳下,有著環太平洋地區最大的墓葬遺址,而我們就生活在遺址上;卑南文化人曾經在五千三百年到二千三百年前存在,建立聚落,過著農業生活,也擁有高度發展的製玉技術,而這樣高度文化的社會,卻在二千年前突然消失,原因至今成謎,只留下巨大的石柱、成群排列面向都蘭山的石板棺、以及精美豐富的陪葬品,這些都將留給後人繼續尋找答案與啟示。◇

卑南遺址已出土的文物計有兩萬件以上,超乎預期的想像,而未出土的部分,更是難以估計,圖為考古現場。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