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一種鮮為人知的疾病:領養後憂鬱症

隨著海外領養數目的增長,越來越多父母親尋求領養後憂鬱症的治療

人氣: 70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2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翁玲編譯報導)2003年11月,罕梅爾(Vicki Hummel)帶著她新領養的男嬰從俄羅斯回來,興奮展開喜悅的新生活。然而事與願違,她初為人母卻第一次陷入絕望,甚至連抱起她的兒子亞歷(Alex)都很費勁。罕梅爾好不容易意識到自己正面臨一種鮮少被人察覺和研究的疾病:「領養後憂鬱症」(post-adoption depression)。

罕梅爾今年35歲,她與丈夫住在賓夕法尼亞州的雷丁(Reading),她說:「我沒有瘋,也沒有失去理智。在其它地區有婦女與我遭受同樣的痛苦。」有報導指出,患有領養後憂鬱症者百分之五十五是領養來自如中國、俄羅斯的外國小孩,而且每個人都有一個故事。

東部歐洲領養聯盟(Eastern European Adoption Coalition)在網路上做了一次民意調查,目標鎖定一群有從俄羅斯、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烏克蘭領養小孩的家庭成員。調查結果顯示,2005年從國外領養小孩到美國家庭有22,728人,與1990年比成長三倍,其中百分之六十五的養父母覺得他們變得沮喪。

社會或醫學專家很難辨別這種症狀,他們對荷爾蒙造成的產後憂鬱症比較熟悉。領養母親們埋怨醫生把她們的症狀都歸咎於疲勞或是受驚嚇。美國精神病學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尚未把領養後憂鬱症認定為明確的疾病。但當領養數目,尤其是海外領養的數目在美國增加時,專家看到更多領養母親們有憂鬱的症狀。

對備受讚揚的暢銷書《為石板祈禱》(Praying for Sheetrock)的作者格林(Melissa Fay Greene)而言,榮耀的名譽卻不能為她的領養後憂鬱症帶來幫助。

她說:「在最糟糕的期間,我曾想過要結束與四歲養子傑西的關係,要傑西離開我的家和我的生活。但如果這樣做將會是一個悲劇。」格林和她的丈夫丹,在1999年領養來自保加利亞的傑西。他們預期這第五個孩子可以讓心情更愉快,但事實粉碎了格林的夢想。

格林從此倍受驚慌所折磨,她會在深夜驚醒,全身濕透,她堅決認為領養這個小孩破壞了他們夫婦和其他孩子的生活。居住在亞特蘭大,今年53歲的格林說:「置身其中,我不知道到底是怎麼了。這個症狀非常狡猾,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所面對的是心理學上的問題。」

為什麼在他們應該興高采烈的時刻,這些養父母卻陷入沮喪中呢?

“兒童和家庭研究機構”(Child and Home Study Associates)工作的雷文(Regina Levin)說,許多家長在轉向領養小孩前是很脆弱和準備不足的。這些家長通常經歷過不孕症或流產的悲痛,而領養又必須經歷長達一個多月的文件處理和大量政府批文,接著要等待一年,來匹配適合的小孩,會使人身心疲憊。

同時,在見到新的兒子或女兒後,他們立即變成父母且必須照顧經常迷惘和心煩意亂的小孩。大部分領養小孩的父母親,對於發出咯咯聲、逗人喜愛的嬰兒並沒有時間慢慢準備。有些父母覺得不知所措,有些對於要完成這長遠追求的目標感到失望。

對於那些領養年長即兩歲或兩歲以上海外孤兒的父母親來説,領養後憂鬱症情況尤爲突出。在初次見面,養父母原本預期的愛可能會讓剛抵達美國,受驚迷惘、完全不懂英文的小孩害怕。在此之前的孤兒院裡,有些小孩靠頭撞擊牆來安撫自己;有些會有咬人、攻擊和行竊的行為來自衛;有些難以接觸,不喜歡被抱或觸碰。

格林在《愛是獨一無二的:領養家長的故事》(A Love Like No Other: Stories From Adoptive Parents)書中審視了自己的經驗。書中寫到:「母親與嬰兒的親密關係在初期是很關鍵的,年長的孤兒突然闖入了養父母的生活中,而缺少了這種初期微妙的母子關係,對養母和孩子都是很痛苦的。」她遵循其他父母親給她的忠告,假裝喜愛傑西,雖然心裡會抗拒,但她知道如何以行動愛小孩,如何梳理小孩子的頭髮和親吻他們的臉頰,漸漸她的心也跟著愛小孩。如今,她和傑西非常親近,已經過12年。

美國“領養中國小孩家庭”(Families With Children From China)非營利組織特拉華州分部的前任總裁科斯(Mindy Coath)說:「因為事情不能如你所願而感覺焦慮、心煩意亂或甚至生氣,而導致領養父母極度內疚。」他還說:「你不會跟任何人講這件事,因為周圍的人會提醒你是如何想要小孩的。」領養家長常會把低落的心情歸咎於疲勞或是時差,他們不願意抱怨即使他們知道他們需要幫助。

「領養後憂鬱症」(The Post-Adoption Blues)的共同作者法麗(Karen Foli)說:「向社會、自己、和其他人承認情況不好是很困難的。」她還指出,沒有父母親想要向社會福利工作者表達自己的擔憂,尤其這些社工人員的評價會影響領養情況。

資料來源:南卡州報(The State),東部歐洲領養聯盟網站,領養中國小孩家庭網站
(//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