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冬日,內地民間歷來有冬日進補養生的習慣。解放軍總醫院著名中醫科副主任王發渭教授說,中醫學認為,冬季天寒地冷,生物蟄伏,人體陽氣收藏,氣血趨向於裡,脾胃消化功能旺盛。所以,此時進補易於吸收藏納,對於滋補身體,提高人體免疫力,延緩機體衰老,能起到遠期保健的目的。
進補人群老年體弱多病者,過度勞累亞健康人群
王發渭教授說,冬季進補雖說是中醫養生的一大特點,但也並非人人都需要在冬季進行補益。按現時我國的生活水平看,冬季進補的對象應為中老年身體虛弱,過度勞累,亞健康狀態;久病、術後或大病初癒等這樣的群體。年輕體壯無病之人以及對寒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者就無需進補。
進補方式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尤為重要
王教授告訴我們,進補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食補;二是藥補。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值得指出的是,食補、藥補要因人而異,當視氣虛、血虛、陰虛、陽虛進行辨證施補,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總的原則是:氣虛者補氣,血虛者補血;陰虛者滋陰,陽虛者補陽;嚴重虛弱者還需要氣血皆補,陰陽雙補。
辨證進補
氣虛者——選用人參、黨參、白朮、靈芝等
具體來說,如果經常氣短自汗、說話無力、面色蒼白、疲乏懶動、食慾不振等氣虛表現者,可選用人參、黨參、白朮、靈芝或中成藥補中益氣丸、人參養榮丸、生脈飲、人參蜂王漿、人參膏、參花王漿、參花膏等,有條件可考慮用西洋參,每天4-5克,放口中慢慢嚼細咽或泡水代茶飲,還可用黨參、生黃燉瘦肉、豬蹄服食,常吃一些牛肉、兔肉、雞肉、鴿蛋、山藥、蓮子、大棗、糯米、栗子粥等。
血虛者——選服當歸、阿膠、熟地、枸杞子等
若經常表現為面色萎黃、頭暈眼花、口唇與指甲蒼白、心悸失眠、婦女月經淡少或過多等,則多屬血虛。可選服當歸、阿膠、熟地、枸杞子等中藥,中成藥可選歸牌丸、養血安神丸、阿膠補漿、復方阿膠漿、桑椹膏等,亦可吃些葡萄、龍眼肉、胡蘿蔔、雞蛋、瘦肉、豬肝或雞肝粥、豬肝菠菜湯、胡蘿蔔豬肝湯、龍眼大棗湯、枸杞燉烏雞等。陰虛者——可選麥冬、天冬、百合、冬蟲夏草等
若表現為身體消瘦、面部潮紅、乾咳盜汗、手足心熱、耳鳴遺精、口渴咽干、大便秘結等陰虛表現者,可選麥冬、天冬、百合、生地、玄參、女貞子、冬蟲夏草、桑椹子等中藥,中成藥可選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天王補心丹,也可吃些梨、藕、黑豆、銀耳、豆腐、蟲草蒸鴨、蜂王漿、蜂蜜、牛乳、羊乳、豆漿、甲魚、白鴨肉、蛤蜊肉等。陽虛者——選服人參、鹿茸、冬蟲夏草、海狗腎等
若表現為胃寒肢冷、口淡不渴、腰膝酸軟、小便清長、大便稀薄、或陽痿早洩等陽虛表現者,可選服人參、鹿茸、海馬、杜仲、冬蟲夏草、海狗腎、淫羊藿、熟附片等中藥,中成藥可選金匱腎氣丸、壯腰健腎丸、人參鹿茸丸、龜齡集、參鹿補膏、全鹿丸、振雄丹、三鞭酒等,食物上可吃些羊肉、狗肉、羊腎、鹿肉、麻雀肉、雀卵、蝦、韭菜、胡桃肉,如生薑燉羊肉、燉狗肉、羊肉粥、胡桃粥、海參湯等,既可御風寒,又可溫補健體,尤對老年體衰者更為適宜。 (石國本 劉泉 潘燕/圖)
鏈接
進補忠告補虛時不可忽視食補
中醫歷來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五穀為精氣之源。王發渭教授說,在補虛時不可忽視一日三餐的食補。如果單純依賴補藥而不注意調理飲食,縱然服用再多的補藥,其效果也是有限的。再則,更不應將補藥隨意服用,其效果不但無益,反而會產生一系列副作用。例如不是氣虛、陽虛的人食用人參、鹿茸等溫補藥,可引起頭疼、全身發熱、口舌生瘡、鼻子出血等;兒童濫用補藥,還可導致性早熟等等。所以,一定要注意正確進補。據臨床大量觀察表明,冬季確實是施行進補的最好季節。一般是抓住這個有利時機,食補藥補,恰如遇風揚帆,順水推舟,故切莫錯失良機。
(稿源:星辰美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