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體適能 愈來愈差
【大紀元12月1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申慧媛/台北報導〕中小學生體適能每況愈下!教育部體育司昨日公布最新完成的九十四學年中小學生體適能調查結果,學生體能表現不但未見進步,反而出現停滯甚或退步,其中又以心肺功能退步最多。
這項統計總計完成全國國小四年級至高中職學生,共八十八萬多筆學生檢測結果,包括學生身體質量指數,代表測試柔軟度的坐姿體前彎(公分 ),測試肌力和肌耐力的立定跳遠距離及一分鐘仰臥起坐次數,還有了解心肺肌耐力的八百公尺跑走所花費的時間。
教育部體育司長何卓飛指出,研究顯示,台灣中小學生體適能的表現,大多停滯不前,甚至在部分項目出現退步,是一項警訊,顯示中小學生從事太多靜態性活動,動態運動太少,各地縣市應積極研擬具體可行的辦法,提升學生體適能。
例如其中小四女、男生的八百公尺跑走,所花費時間分別為三百二十五點二三秒和三百一十四點二九秒,都比教育部在九十二學年普檢所建立的體適能常模資料,慢了約十秒,顯示學生的心肺耐力變差了。
肌力、肌耐力也變差
而仰臥起坐的項目,小四至小六男女學童一分鐘可做的次數,也較九十二學年的表現,平均少了一至兩次,顯示小朋友的肌力、肌耐力都比不上過去。
至於國中男生一千六百公尺跑走的平均值五百七十點四秒,和九十二學年常模的五百五十八點零五秒相較,與國中女生八百公尺跑走的平均值二百九十九點三秒,較九十二學年常模二百八十八點二一秒,變慢十多秒,表現也都出現退步。
離島偏遠縣市表現佳
若再以各地區縣市相互比較,調查發現連江縣、花蓮縣、金門縣、澎湖縣、嘉義縣等離島或偏遠地區的學生體適能表現較佳;而台北縣、基隆市等大都會區則表現多不理想,學生體力有待加強。
小檔案/體適能
定義:指身體適應生活、運動與環境(如溫度、氣候變化或病毒等因素 )的綜合能力。
指標:包括身體組成、柔軟度、肌力與肌耐力、心肺耐力。
重要性:體適能較好的人,在從事體力性活動或運動時皆有較佳的活力及適應能力,不會輕易產生疲勞或力不從心的感覺。
教部鼓勵早自習不如早運動
〔記者申慧媛/台北報導〕中小學生體適能調查結果,學生體力情況不見改進,甚至還退步,台北市文化國小校長黃三吉對此結果表示「不意外」,他說,新課程體育課時數減少、體育專任師資不足,學生在校運動時間不足等問題不改善,難以提升小朋友的體能。
教育部體育司長何卓飛表示,教育部將全面建議各校應訂出鼓勵學生多運動的有效方案,「早自習不如早運動」、「課後輔導不如進行社團體育活動」、「一校一運動團隊等」都是可行方向,明年起,將鼓勵學校每天至少有一小時讓學生運動。
黃三吉指出,中小學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後,原本每週有三節的體育課變成了「體健課」,亦即兩節體育,另一節必須上健康課程,等於體育課少了一節。
目前台北市要求國小畢業生要學會游泳十五公尺以上、國中二十五公尺、高中五十公尺,同時也要求學校鼓勵學生多跑步,他說,但在實際執行過程,常受限於學校游泳池設備,或學生在校時間不足,運動成效也打折。
黃三吉並指出,現行國小實施包辦制,部分國小學童的體育課若是由不愛運動的導師任教,學生上體育課的教學品質亦值得檢討。
如何有效改善問題並提升學生體能?台師大體育系教授程紹同表示,可透過體育課程「樂趣化」設計,讓體育教學變得更有趣。
程紹同也建議,可以將學生的體能護照,從現行由體育老師保管,改由學生家長來負責,告知家長子女的體適能表現,鼓勵孩子利用日常生活或週末的親職時間,多多從事體能活動,以彌補在校運動不足的問題。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