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1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郭美瑜台北十日電)日據時期興建的艋舺青山宮,主祀清咸豐年間渡海來台的靈安尊王,宮廟建築近一百五十年。由於歷史悠久,正殿主樑蛀朽,必須修建,廟方向台北市文化局申請古蹟修復補助。最後公私部門合力以新台幣四千萬元,依古法照原貌修復青山宮舊有恢弘形制,是官民合力維護古蹟的典範之一。
相傳清朝咸豐四年(一八五四年),福建泉州府惠安縣的漁民,奉故鄉的靈安尊王神像來到艋舺,神輿突然加重,無法抬舉,漁民於是向神明請示,就地暫立小祠安靈。當時艋舺地方瘟疫流行,但向靈安尊王祈禱的民眾都能保身,一時之間香火鼎盛,信徒倡議在現址建新廟,並於咸豐九年完工。
青山宮管理委員會總幹事黃應石表示,青山宮分為前、後殿。前殿在一九三八年日據末期重建,樑柱門窗都是木製,古色古香,內部蟠龍棟柱,工藝精美;後殿是舊式神殿,因年久失修,已於一九七一年間拆除,重建一座三層鋼骨宮殿式的樓閣。前殿並於一九八五年被市府列為三級古蹟。
黃應石說,由於古廟年久失修,屋頂上的大樑蛀了,大風來時屋頂搖搖欲墜,影響到廟身,必須修建。
青山宮於是報請主管機關文化局同意重修,由市府逐年補助、四年共計一千五百萬元,加上廟方、民眾集資,以四千餘萬元修復,這也是青山宮自一九三八年重修以來,規模最大的修復工程。
黃應石說,「看得到的都修」,經擲筊神明同意遷移至邊間,廟方依循古法大翻修,屋頂的大樑柱拆下,換成檜木,舊樑就放到對面的房舍保存,牆壁一敲發現朽壞嚴重,也重新整理,屋頂上一百五十年的交趾陶重新修復外框與花形,現在的青山宮金碧輝煌、瑞光普照。
黃應石說,由於靈安尊王被封為「瘟疫神」,在SARS 期間,鄰近的仁濟醫院爆發疫情,附近的廟宮希望靈安尊王能出巡除「瘟疫」,廟方於是請青山王爺遶境祈福,並在淡水河邊燒王船,安定民心,不久SARS疫情就獲控制,民眾認為是靈安尊王神威顯靈。
青山宮管理委員會主任監察陳堅茂說,靈安尊王屬「地方神明」,每年農曆十月二十日、二十一日是青山宮最熱鬧的日子,廟方舉行「青山王暗訪」,兩天分別於傍晚近五時分別遶境雙園區、龍山區,第三天中午過後遶境兩個區域,外國觀光客都慕名前來。
由於前兩年古蹟修復期間,靈安尊王千秋聖誕遶境停辦,今年再度恢復舉辦,各地來的陣頭一起加入遶境行列,鞭炮聲此起彼落,好不熱鬧。
此外,廟方也特別在廟旁佇立記載青山宮史蹟的紀念碑,傍晚由廟方、台北市政府秘書長、文化局長廖咸浩、民政局長鍾則良、都發局長許世堅及里長等人共同揭碑。
廖咸浩指出,青山宮與景美集應廟都屬清代的古蹟建築,並由官民集資修復,兩者都是民間主動提出修復私有古蹟的案例,過程與意涵更具意義。他說,古蹟擁有單位展現的文化意涵,是文化資產活化保存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