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一日電)只要傳出「戴奧辛」汙染食品的新聞,總會引起消費者驚慌,主要是「戴奧辛」進入人體後很難排出。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抽驗20件市售食材的戴奧辛含量,測試結果戴奧辛含量均低於衛生署訂定的預警值,但消基會仍呼籲政府相關單位需持續全面監控。
這次測試樣品是今年 8月中下旬,由消基會志工於大台北地區北投、內湖、木柵、新店、樹林焚化爐附近的傳統市場;八里地區、彰化縣線西鄉及台南市中石化安順廠附近的傳統市場等地購買家禽類 (鴨肉及土雞、鵝肉)、蛋類、牛肉、豬肉及魚貝類。
20件樣品中包含鴨肉5件、土雞及鴨蛋各4件,牛肉、豬肉、鵝肉及海產類牡蠣、吳郭魚、蝦、蟳各1件。調查、測試項目及方法均由行政院消保會經費提供補助,並委託成大「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測試。
消基會董事長程仁宏表示,這次戴奧辛抽樣檢測的結果都低於衛生署訂定的預警值,可推論目前國內相關汙染事件並非普遍案例,但政府相關單位仍須持續全面監控。 消基會副秘書長,台灣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表示,戴奧辛(Dioxins)包括75種多氯二聯苯戴奧辛(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簡稱PCDDs)、135種多氯二聯苯夫喃(Polychlorinated dibenzofurans,簡稱PCDFs)及12種共平面多氯聯苯(Partially Coplanar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簡稱 Co-PCBs) 等化學物質的統稱。
這些化學物質中,以「 2,3,7,8- 四氯聯苯戴奧辛」 (2,3,7,8-TCDD)及「1,2,3,7,8-PeCDD」毒性最強。
吳家誠指出,戴奧辛產生的來源包括自然生成 (如火山爆發、森林火災 )及化學工業製程中的副產品等,燃燒也是戴奧辛產生的另一種方式,尤其是燃燒含氯的碳氫化合物,包括聚氯乙烯類塑膠、汽油及柴油等。此外,由於戴奧辛具熱穩定性、耐酸鹼,在環境中極難分解,一旦在環境蓄積,就會透過生物鏈,形成生物轉化、累積及濃縮,所以又稱為環境荷爾蒙。
戴奧辛多經由鼻、皮膚和口進入人體,其中經由食物攝取戴奧辛可達95%以上,在人體內多積存於脂肪內無法分解,需極長時間才能排出體外。吳家誠解釋,戴奧辛的半衰期長達6、7年,甚至長達8到10年,平均要4到5個半衰期才能排出戴奧辛。
戴奧辛中毒可分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短時間暴露於大量戴奧辛的環境下會產生氯痤瘡、皮膚起疹等;長期暴露則會引起免疫、神經、內分泌系統及生殖功能的損傷,甚至導致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