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掌控國會後美台關係的展望
【大紀元11月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坤原/華盛頓特稿)美國民主黨在期中選舉果如預期,打了一個漂亮的勝仗,在參眾兩院都贏得多數黨地位。民主黨控制下的國會,對美台關係的發展是利多還是利空,值得探討。
首先,有人說,國會和白宮如果分屬不同黨控制,對美台關係是利多。其立論依據是,如果白宮和國會都由執政黨控制,執政黨議員常常為了支持政府政策,反而不便對政府做太嚴苛的批評。如果國會由在野黨掌控,站在監督政府的立場,批評施壓都是正常現象。一九九五年,眾議院以三百九十六票對零票、參議院以九十七票對一票,要求柯林頓政府發給前總統李登輝訪美簽證,就是典型的例子。
從政策面而言,其實美國國會一向就比較同情台灣,不滿北京獨裁政權。而台灣駐美代表處及長期在美國進行國會遊說工作的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長期以來都是兩黨平行耕耘,沒有像在其他國家特別重視執政黨的情形。在參眾兩院的台灣連線,兩黨議員都參加;許多支持台灣的法案,都是跨黨連署提案。因此,基本上是沒有那一黨對台灣比較友好的問題。
不過就「人」的因素而言,主導國會議事的國會領袖如果由對台灣比較友好的議員擔任,當然對美台關係會有更正面的影響。
就這點來說,這次期中選舉結果,台灣最樂見的變化,應該就是對台灣非常友好,對中國非常有意見的眾院少數黨領袖裴洛西,即將擔任新眾院的議長。
裴洛西對台灣的民主成就津津樂道,對北京政權的獨裁和迫害人權,則幾到嫉惡如仇的地步。二○○二年,當時擔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的胡錦濤應邀訪問華府。裴洛西在胡錦濤訪問眾院時,代表一群眾議員要遞交一份聯名信給胡錦濤,要求中國釋放異議份子,胡錦濤當場拒絕接受並提前離去,場面非常尷尬。
今年四月胡錦濤首次以國家主席身份訪問華府。裴洛西在洛杉磯時報投書,主張美國對一個獨裁國家的領導人,不需以隆重的典禮歡迎,並強調兩黨國會議員都會密切注意布希總統是否對北京卑躬屈膝,威脅到美國對台灣長期的承諾。
二○○一年,中國阻撓台灣參加上海亞太經合會議領袖峰會,裴洛西與九十五位眾議員共同聯名,致函布希總統,要求他為台灣仗義執言。此外,陳水扁當選總統以及赴中南美過境美國,裴洛西都曾打電話致意。
另外,可望擔任眾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主席的加州民主黨眾議員藍托斯,也是「愛台灣」的議員。去年九月陳總統過境邁阿密,藍托斯因颶風無法前往迎接,從華府透過視訊向陳總統致意,並代表國會人權連線頒發年度人權獎章給陳總統。二○○二年第一夫人吳淑珍訪問華府,藍托斯在國會提案表達歡迎之意。
在參院方面,將接任參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的民主黨參議員拜登,對台灣也相當友好,是台灣關係法的起草人之一。他曾於二○○一年率議員訪問團訪問台灣,與陳總統會晤。不過他非常反對台獨,主張兩岸對話,和平解決問題。
至於有人認為民主黨一向比較反對美國與外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民主黨控制國會後,美台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希望恐怕將更為渺茫,其實並不完全正確。
瞭解民主黨政策的分析家說,民主黨與共和黨貿易政策的差異在於,共和黨主張自由貿易,民主黨則主張公平貿易。民主黨之所以反對布希總統與外國簽署FTA,是因為布希政府把政治與戰略置於經濟之上。也就是說,布希政府與外國簽署FTA的政治目的大於經濟目的。例如新加坡、卡達等國與美國的貿易量微乎其微,卡達每年與美國雙邊貿易不到十億美元,說美國是拿FTA來交換戰略利益並不為過。
純粹就經濟利益考量,台灣是美國的第八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達六百億美元,比南韓、馬來西亞、泰國都更有條件與美國簽署FTA。
此外,民主黨對FTA的最大疑慮是環保問題和勞工問題,而美台貿易都沒有引發環境污染及造成美國勞工失業的後遺症。因此,只要共和黨政府同意回歸經濟面,不要有太多的政治考量,說不定將給台灣更多說服美國談判簽署FTA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