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7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東方2006年11月7日華盛頓報導)美國總統尼克松對中國進行的震驚世界的訪問已經過去35年了,可是,這次大膽的訪問以及尼克松和毛澤東的歷史性會面仍然引起歷史學家的興趣。加拿大女歷史學家麥克米倫最近出版了一本新書,對尼克松的這次歷史性訪問進行了新的剖析。
著名女歷史學家、加拿大的瑪格麗特.麥克米倫認為,在尼克松對中國進行歷史性訪問的35年之後,大多數評論家都認為這是一次成功的訪問。一個以反共而著稱的美國總統和共產主義中國修補了關係,對蘇聯施加了壓力,同時為華盛頓從越南撤軍廓清了道路。尼克松在訪問之後說:“這是改變世界的一週。”
*指出美國人做出太多讓步*
不過,麥克米倫卻不那麼認為。她在美國蘭登書屋出版的一本新書《尼克松在中國:改變世界的一週》中說,美國人向北京做出了太多的讓步,得到的結果是混合的,同時種下了中國經濟大發展的種子。
1949年以後,美國拒絕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國的外交關係處於冰凍狀態。但是,到了60年代末期,美國和中國都意識到需要對方。一個外交孤立和落後的中國急需從文化大革命的災難中走出來,與此同時,中國在北部邊界面臨前蘇聯入侵的威脅。
美國也同樣對蘇聯感到擔憂。美國希望能夠加強在亞洲的影響,希望中國能夠說服盟國北越停止敵對行動。該書作者認為,這就是尼克松決定改變對中國長達二十多年的官方敵對政策而前往北京訪問的主要目的。
路透社援引麥克米倫的話說:“在冷戰時期,尼克松的訪問如同一場地震,象徵著東方陣營已經不再堅定地站在一起對付西方。”
麥克米倫在書中披露,美國為了取得中國的信任,白宮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向中國提供了大量美國蒐集的關於前蘇聯的情報。
*稱學術交流和開放市場幫助中國經濟發展*
書中還透露了當年尼克松和基辛格對美中之間簽訂的加強學術交流和貿易的傲慢的看法。基辛格對當時的中國外長喬冠華說:“我們(美中)雙邊貿易有可能達到的最高貿易額,即便是我們做出巨大的努力,對美國經濟來說,都是微不足道的。”
麥克米倫說,事實上,美中學術交流迅速幫助中國獲得了至關重要的知識和技術,與此同時,承諾向中國商品敞開美國市場的大門被證明是中國經濟起飛的關鍵。
毛澤東1976年去世後,他的繼任者開始推行經濟改革,把中國變成一個經濟大國。如今中國享有對美貿易的兩千多億美元的順差。
隨著時間的推移,華盛頓越來越意識到尼克松訪問的缺失之處。雖然尼克松的訪問成功地讓蘇聯感到美國人所期望的震驚,但是同時美國的盟邦日本和台灣也受到極大的震撼。
麥克米倫的新書認為,這次訪問的另一個不成功之處就是,和尼克松的願望相反,尼克松打的中國牌未能形成有效的壓力迫使北越和美國達成一項和平交易。
麥克米倫說,即便是沒有尼克松的訪問,中國和美國最終也會達成相互理解。
據她分析,現在,一個自信的中國正在施展其影響,並且在世界各地搜刮自然資源,對一個軟弱的美國來說,這些做法正在形成越來越多的問題。
麥克米倫對路透社說:“在某些領域,中國和美國將發生越來越多的衝突,特別是自然資源方面,這將是一個真正的問題。中國和一些美國不願意打交道的政權的關係,比如說蘇丹,這也是可能出現問題的領域。”
*對尼克松評價頗高*
麥克米倫對尼克松本人的評價頗高。據英國《經濟學人》刊登的書評,她在這本關於尼克松訪華的新書裡稱尼克松是這一大膽外交行動的設計師,同時也是在牽涉到大國博弈時的一個敏銳的分析家。
在麥克米倫挖掘這段歷史的過程中,最有價值的發現之一是尼克松寫在一張黃色便條上的談判提綱。據報導,這是尼克松訪華前夕在夏威夷做短暫休息的時候寫下來的,作為與中方談交易的提綱:
他們要甚麼:
一、建立世界對他們的信任;
二、台灣;
三、美國離開亞洲。
我們要甚麼:
一、印度支那(?);
二、共產主義–限制中國在亞洲的擴張;
三、未來–減少與超級大國中國的對立所帶來的威脅。
我們共同需要甚麼:
一、減少由對立和衝突所帶來的危險;
二、一個更穩定的亞洲;
三、遏制蘇聯。
《經濟學人》的書評說,尼克松的這張便箋上僅僅是在印度支那後面打的一個問號就值得長篇大論的分析。
《經濟學人》的書評最後說,作者講了一個精彩的故事,而且敘述方式極具娛樂性。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