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30日訊】前些時,一位朋友打來電話,問我是否知道《大國崛起》,答曰不知道。朋友便讓我關注一下,後來還傳來了網上地址讓我看,感於朋友的熱心,我回了信。信裏有這一句:這片子的題目我就不感興趣,非但如此,我還有點害怕「大國崛起」之類的宏大敍事。爲什麽?地球就那麽大,大家都要崛起,別人的空間在哪裡。事實上,按照片子的敍述,那些大國崛起的過程,就是在全球稱霸的過程。這其實是中外歷史上的一個通則,中國先秦時代的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是這樣,當年葡萄牙、西班牙、英格蘭輪番海上呈威是這樣,今天,在這個地球上,只要「叢林原則」還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大國崛起云云,還是擺脫不了這樣的慣性。否則要崛起幹什麽。
因此,這個片子播完之後,在它獲得了相應的反響之後,我很想真實地表達一下自己的想法。我不認爲這個片子有什麽新穎之處,至少對我來說,它沒有脫離100多年前就形成的某種窠臼。從當年洋務運動時的「富國強兵」到今天的「大國崛起」其實是一條線,但,100多年下來,情況若何?如果我們聲稱要崛起時,那只能說明還沒有崛起。那麽爲什麽一個多世紀的努力下來,卻老是崛而未起呢?我固然不是什麽崛起論者,但,我從旁看來,問題未必就不在那個窠臼式的思路上。「富國強兵」強調的是「國」,「大國崛起」的立足也是「國」。一個片子的主題和100多年的歷史是如此的重疊,它們的價值出發點,毫無例外都是「國」以本位而非「人」以本位。
「大國崛起」的最後一集是試圖破解「大國之謎」的「大道行思」,作爲結穴,我聽到的是這樣的聲音:「必須在世界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很明顯,經濟脆弱的國家,不可能成爲大國。」「國家強大必須經濟發達,政治穩定,特別是民衆與領導者之間要相互信任,互相尊重。」「必須要具有一定的規模,一定的能力,一定的軍事實力,一定的內部凝聚力。」「一個國家要崛起,它思想得創新。」「我們可以說文化因素很重要,比如說國民教育水平很好,這非常重要。」以上擷取的都是中外學者的看法,當然,編者自己也有看法,那就是「體制創新」。以上哪一句話不對呢?從經濟到政治到軍事到教育到文化到體制,方方面面,齊了。句句可以是經典,句句也可以是廢話。誰不知道樹立一個國家要從這些方面做起。花那麽多的錢,跑那麽遠的道,就是要寒磣各位專家說這些開水般的白話?
全部問題在於,以上的方方面面是以什麽爲本位,國家,還是個人。顯然片子的思考框架是國家,這裏我們看不到個人的影子。是的,在龐大的國家面前,在國家的崛起面前,個人的確顯得太渺小,甚至不足道之。然而,這也正是它在描述歐美大國崛起時的一個重要疏漏,西方民族國家的起來,比如英美,是以「個人」爲本位而非「國家」爲本位的。中國作爲後發展國家,在挨打之後,奮起直追之時,其視線的聚焦始終是國家而非個人(當然中國傳統儒文化本身就是家國優先於個人的)。可惜「大國崛起」無改於這一歷史的慣性反而以電視方式強化了它。
上述兩種本位有何不同?國家本位就是「權力」本位,個人本位則是「權利」本位。權力本位,權利只有服從權力;權利本位,權力則服務於權利。與其看西方大國崛起,不如看它們如何步入現代。現代社會是一個「權利」社會,它的形成,就是中世紀的「權力」本位逐步讓位於「權利」本位。我們看到,從13世紀英國的「大憲章」(我個人認爲這是現代之始)到18世紀的美國憲法,作爲英美立國之本,它們都是定位於對權利的保護和對權力的限制。這其實就是英美強盛的公開的秘密。試想,國家用它的權力保護國民個人的權利,亦即「國以民爲本」,那麽,本固而後國強,這個國家有什麽理由不強大呢。「大國崛起」並非沒有涉及到(個人)權利,但它顯然沒有成爲表述的中心。而在現有的表述語境中,它能達到它所要達到的崛起目的嗎。
其實,只要把個人權利作爲立國本位,崛起與否並非需要那麽刻意。象中歐、北歐、南太平洋諸國,談不上什麽大國崛起,可是這些中小國家和平安定富足,權利又得到保障,這就很好。
轉自《民主論壇》(//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