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戰爭:第三(四)次世界大戰?
【大紀元11月30日訊】(美國之音記者:霍克2006年11月29日華盛頓報導)2001年美國遭受911恐怖襲擊之後,布什總統宣佈進行反恐戰爭。自從那時起,各方面的專家就把在世界各地打擊伊斯蘭激進份子的這場鬥爭稱為全球反恐戰爭、文明之間的衝突、甚至稱之為第三次世界大戰。
最近幾個月以來,前美國眾議院議長金里奇對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仍逍遙法外、阿富汗局勢依然動盪不安、伊拉克的暴力活動仍在持續表示失望。他還特別提到,北韓和伊朗仍在開發核武器和導彈。
*動用一切資源*
金里奇呼籲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法案,宣佈美國面臨可能會發展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局勢。在他看來, 這樣的法案可以使美國能夠動用一切資源,擊敗敵人。
金里奇的這番話引起了各種反應。華盛頓的民間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的學者、同時也是《打擊恐怖魁首的戰爭》這部書的作者邁克爾.萊丁把目前這場全球反恐戰爭定義為第四次世界大戰。
他說:“我之所以把這場反恐戰爭稱為第四次世界大戰,是因為我們已經歷了兩次激烈的世界大戰,後來又經歷冷戰。冷戰也是一場世界性的戰爭,在我看來,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那麼,反恐戰爭就是第四次世界大戰,因為我們的西方文明遭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伊斯蘭聖戰者組織的暴力襲擊,從南美到亞洲、印尼,當然還包括西歐、中東和美國。所以說沒有比這場戰爭涉及的範圍更廣的了。”
*重大全球危機*
一些歷史學家對這種看法表示贊同。丹佛的科羅拉多大學歷史學教授丹尼斯.肖瓦爾特說,目前的意識形態衝突和武裝衝突以及全球範圍內的恐怖襲擊事件構成了重大的全球危機,相當於一場世界大戰。
他說:“人們決不想言過其實,濫用世界大戰這個詞,可是我們的確是在應對一場全球性的廣泛危機,其範圍遠遠超過以色列-巴勒斯坦問題或者穆斯林文化進入歐洲的問題。我認為這場危機是綜合性的,並且有著很深的歷史根源。”
肖瓦爾特教授說,這場全球反恐戰爭比前兩次世界大戰更具有世界大戰的特徵,他把前兩次世界大戰比作內戰。他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實質上都是西方文明的內部戰爭,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我的意思是說,那場戰爭是廣泛擁有共同價值觀的國家之間相互廝殺。”
*意識形態衝突*
肖瓦爾特教授說,世界大戰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意識形態的衝突,納粹份子、共產黨人、基督教民主黨人等等都是在為自己的世界觀而戰。他說,從這個角度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更具有全球衝突的特徵。
他說:“我認為,一場真正的世界大戰的關鍵在於全球普遍捲入,並且要使用通訊技術、運輸技術,還有我們的法國朋友所稱的思維方式。我認為,這樣看來,我們現在所陷入的這場戰爭至少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樣具有全球衝突的特徵。”
但是,一些學者不同意這種看法。北卡羅來納州杜克大學的軍事歷史學教授亞利克斯.羅蘭德說,這兩次世界大戰都是二十世紀前半期所特有的特殊事件。兩次世界大戰的特徵之一是能夠決定國家的命運。
*決定國家命運*
他說:“納粹德國和實行君主專制的日本帝國當時都處於命運攸關的時刻,這兩個國家都像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一樣覆滅了。所以說,許多國家都處於命運攸關的時刻。現在所謂的反恐戰爭不涉及國家的命運。這些恐怖活動只是19世紀和20世紀針對發達工業國家發動的一系列恐怖襲擊事件的延續。但是,這並不是說這些恐怖襲擊不重要。每一次恐怖活動都有其重要的影響,但是遠遠沒有達到世界大戰的程度。”
羅蘭德教授說,世界大戰的另一個特點是造成空前的傷亡,傷亡人數高達數千萬。他說,進行冷戰其實是為了避免另一場世界大戰。他說:“冷戰從來沒有導致美國和蘇聯之間直接大動干戈,而是在他們的附屬國之間展開一系列的代理戰爭。但是,那些戰爭造成的傷亡加在一起也沒有達到世界大戰所造成的傷亡程度。”
*語言表達方式*
羅蘭德教授說,這種規模的世界衝突在短期內不可能發生。他特別指出,美國人經常用“戰爭”這個詞來強調問題的嚴重性。他說:“我們把防治癌症稱為戰爭,還把對付貧窮稱為戰爭。對某些問題宣戰是美國在20世紀的一種口號性的說法。富蘭克林.羅斯福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經濟大蕭條時期,就宣佈向大蕭條宣戰。明確使用軍事作戰的詞語,表明他把這個問題當作國家頭等大事,對這個問題高度重視。從此以後,我們就一直這麼用。但是,這只是一種語言表達方式。”
美國學者和政治分析人士對於如何定義目前這場全球衝突沒有達成共識,不過他們一致認為,恐怖主義是對人類的嚴重威脅,必須全力擊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