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古代名醫的故事--孫思邈傳

杜美賢(中醫師)

人氣: 5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14日訊】
孫思邈是京兆郡華原人(今陜西耀縣。該縣孫家垣為孫思邈先生故里)。通曉百家之說,更精通老子、莊子的學說。北周時,洛州總管獨孤信見他年輕,器宇不凡,稱其為聖童,且才器宏大將來必難以被任用。到了成年,隱居在太白山。
  
隋煬帝楊堅輔佐北周主持朝政時,以國子博士的職位〈為當時最高教育機構國子學中的教授之官〉召請他,他沒有接受。他私下告訴別人說:「五十年以後有聖人出世,我將會助他。」唐太宗即位之初,奉召到達京都長安,當時他已年老,可是聽覺靈敏視覺清晰。唐太宗讚嘆說:「真是具有養生之道的人啊!」(五十年以後出世的聖人即是唐太宗)。

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孫思邈為我國唐代著名的醫藥學家,他年高德劭,一直堅持在民間行醫、採藥、著書立說,總結了唐朝以前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和個人的臨診心得寫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部巨著,他重視醫生的技能和道德修養,提倡採用服藥和施加針、灸等綜合療法,主張健身、養生,晚年尚在研究傷寒學說。

高明的醫生如何治病?
  
孫思邈精通陰陽、推步(推算天文曆法之學)和醫藥等,盧照鄰先生(初唐文學家)身染惡疾無法治癒故請教他說:「高明的醫生是怎樣把病治好的呢?」孫思邈回答說:「天有四時五行(春夏秋冬木火土金水),寒來暑往交替不斷。天地陰陽之氣和洽就降為雨,激盪似怒便成為風,凝聚則結為霜雪,張盈而成為虹蜺,這是它的常規。人們的四肢五臟,以及有醒寤有臥寐之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吐故納新往來呼吸(古代養生導引之術),流注為營衛之氣(體表之氣),彰顯為神采氣色,散發於外則為五音聲響(各種不同的聲音能聽出五臟六腑的盛衰),這是人的常度。
  
陽的作用表現為視而可見的具體形貌,陰的作用表現為察而可知的性質功能,這是自然界和人類所共同的。陰陽失常則陽鬱蒸而生熱疾(俗稱火氣),陰被陽阻塞而生寒疾(俗稱寒象),氣血蓄結而為腫瘤贅疣,氣血下陷而為癰毒疽瘡,氣狂越則喘喝困乏,氣虛竭則形容枯槁(有道是氣能耗津),這都可以從外表形貌上表現出來。
  天地自然界也是如此:五星運行遲速失常,孛彗在天際飛掃流逝,是天地不安的災變之驗;寒暑不按時交替,是天地之氣的鬱蒸阻塞;岩石聳立土堆踴起,是天地之瘤贅;山崩土陷,是天地之癰疽;驟風暴雨,是天地的喘喝困乏;川流凅絕,是天地的焦乾枯槁。高明的醫生用藥石、針灸來疏導救療,所以人體有能夠治癒的疾病;聖人以至德仁政來和解輔助,所以天地有可以挽救的災變。」

為醫要小大方圓
  
盧照鄰先生又問道:「人世間的事情應該怎樣處理?」孫思邈說:「心為君主之官,君重恭謙,所以要求心小。《詩經》中說:『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講的就是小心。膽為將軍之官,以果敢決斷為要務,所以要求膽大。《詩經》中說:『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講的就是大膽。仁者寧靜,這是地之象徵,所以要求方正。《左傳》中說:『不為利回,不為義疚。』講的就是行方。智者恆動,這是天之象徵,所以要求圓通。《易經》中說:『見機而作,不俟終日。』講的就是智圓。」(故有要求醫者小大方圓,即是要醫者診病時要膽大心細)。

養生的要領
  
盧照鄰先生又問養生的要領。孫思邈回答說:「天有盈虛之變,人有安危之時,自己不能謹慎自養,那就不能有濟於事了。所以養生一定首先要知道自慎。謹慎是以有所敬畏為根本的。所以士人無所敬畏就會荒廢仁義,農夫無所敬畏就會種壞莊稼,工匠無所敬畏就會輕視公認的圓規和矩尺,商賈無所敬畏財貨就不能增殖,做子女的無所敬畏就會忘掉孝道,做父母的無所敬畏就會廢棄慈愛,臣下無所敬畏就不能建立功業,君上無所敬畏國家就會混亂而不得太平。因此最明智的人總是敬畏道,其次敬畏天,再次敬畏外物,又次敬畏人事,復次敬畏自身。對己身有所憂慮敬畏的,就不會受他人的束縛制約,對小事能謹慎對大事就不必畏懼,對近事能警惕對遠事就不會怠慢輕心。懂得這些道理,人事就盡到了。」
  
綜觀孫思邈先生的醫學思想,說明天地自然災變出於陰陽失常,人的疾病則是由於人體的陰陽失常,經過治療調整,是可以恢復正常的。
   ◇(//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