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善作戰勇於政變 泰軍干政積習難改
【大紀元11月1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吳協昌曼谷特稿)自1932年泰國實施君主立憲制度以來,七十四年來,發生了十九次政變,全都是由軍方所主導。泰國的軍隊戰力並不強,但相對於如此頻繁的軍事政變,泰國軍隊幾乎成了政變專用部隊,對於民主國家強調的軍隊中立原則而言,造成極大的諷刺。
泰國歷史上曾經出現許多軍事強人,主導了各個年代的政變,在1940年代與1950年代前期,是著名的法西斯主義者皮布(Pibul Songkhram)時期;1950年代後期與1960年代初期,泰國軍隊則掌控在陸軍將領沙利(Sarit Thanarat)手中。到了1960年代末期與1970年代,則是軍事強人他農(Thanon Kittikachorn)與卜拉帕(Prapat Charusathien)的天下,而這段時間也是泰國軍方全力抵抗共產主義入侵的年代。隨後還有1991年發動軍事政變的察柴與接著出任總理的蘇欽達等人,整個泰國的民主史,幾乎就是由一連串軍事強人主導的政變史。
效忠皇室而非政府
從施行民主制度之後,泰國軍隊沒打過幾次硬仗,連泰共對政局造成威脅時,都還得透過當時從中國撤退後留在泰北的國軍協助,才能一舉擊退泰共,讓泰國免於遭到赤化的命運。但是如果是政變,泰國軍隊幾乎是毫不手軟,74年來19次政變,平均不到四年就發生一次,與其說是國防部隊,不如說是政變部隊可能更為貼切。
造成泰國軍事政變不斷的主要原因在於軍隊的定位。在一般的民主國家中,軍隊一向由政府指揮,三軍統帥不是總統就是總理,同時無論宣戰、媾和,都必須透過國會的同意才能運作,因此不容易發生軍事強人領導政變的情形;但是泰國的情況不同,泰國的軍隊不屬於政府管轄,而是被歸於皇室之下。
目前擔任樞密院院長、曾任泰國陸軍總司令的普瑞姆就直言,泰國軍隊效忠的對象是皇室,並非為政府而服務,一語道破了泰國軍隊的特性。既然不是為政府所管轄,也不為政府而服務,泰國軍隊自然而然成為另一股勢力,尤其在皇室並不介入政局的情況下,軍隊的動態也就動見觀瞻,「槍桿子出政權」的理論一而再再而三地驗證,也就不足為奇。
事實上,在1992年的「黑色5月」事件後,泰國軍方在一連串的整頓之下,已逐漸走向中立化,不復過去的軍事強人時期,也令各界一度對軍方恢復信心,認為泰國的民主已走上軌道,過去動輒發生的軍事政變都將成為歷史。軍隊中立化的政策落實得十分成功,因此雖然這次的政變早在一個月前傳聞就甚囂塵上,但大多數的民眾都不當一回事,直到坦克開進總理府,才恍然大悟。
三代陸軍總司令一起來
諷刺的是,當年執行落實軍隊中立化的大功臣,就是現任的軍政府臨時內閣總理蘇拉育;蘇拉育在1998年到2002年擔任陸軍總司令,掃除了泰國軍隊的諸多陋習,改善軍隊的形象,帶領泰國軍隊走向現化代的路子,然而現在泰國再度發生軍事政變,卻是由蘇拉育出任臨時內閣總理,世事變化,的確無常。
泰國雖然同樣分有陸、海、空三軍,但無論如何,泰國一向奉行大陸軍主義,因此陸軍總司令幾乎握有決定性的權力;而蘇拉育由於主導泰國軍方的改革,在軍中聲望頗高,然而,仔細看這次政變,主導人就是三名陸軍總司令,而且一脈相傳。
現任陸軍總司令宋帝雖然是第一名穆斯林總司令,不過宋帝曾經是蘇拉育的部屬,兩人關係良好,而蘇拉育則是樞密院主席普瑞姆的高徒。前後三任陸軍總司令都在這次的政變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宋帝發動,蘇拉育出任臨時內閣總理,事實上,更重要的是普瑞姆的出面,由於普瑞姆與泰王關係良好,泰國坊間傳言,在軍事政變當晚,普瑞姆就引領了宋帝等高階將領晉見泰王,並獲得了泰王的允諾,才使得軍事政變能夠在不流血情況下,順利結束。
雖然普瑞姆在這次政變中,並未站在檯面上,但普瑞姆稍早曾經表達出軍隊不用效忠政府的立場,再加上戴克辛更暗示普瑞姆是在幕後暗中推動「倒戴」的那隻黑手,兩人不合的事實早已眾人皆知,普瑞姆被認為是此次政變的主謀,便也順理成章。
會是最後一次嗎?
泰國軍方的特殊地位由來已久,1932年軍事政變,意圖建立民主制度,使當時的泰王拉瑪七世一度流亡海外,最後雙方在協調之下達成共識,採行君主立憲制度,但軍隊的定位就一直處於混沌的局面,獨立於政權之外,不受任何節制,只有泰王能夠給予壓力,例如在1992年黑色五月事件之後,泰王召見時任總理的蘇欽達與發起民主示威的查隆,迫使蘇欽達下台。
儘管此次的政變推翻了泰國民主史上最穩定的政府,不過部分觀察家認為,在穩定民主制度下度過十五年的泰國,透過這次的政變中突顯出軍隊定位的尷尬問題,對於未來的主政者,如何將軍隊納入國家化的體系,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思考方向,也可望解決長久以來軍事政變不斷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