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健保
【大紀元10月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洪素卿/特稿
「藥價差」為人詬病,但嚴格說起來,失真的藥價調查,才導致失準的藥價調整。健保局長期調查,仍無法掌握藥廠與醫院間,利用虛設經銷系統、拉抬末端藥價、影響藥價調查結果的手段,才是問題所在。
依據現行健保法,健保局與廠商議定藥品支付價格後,不論醫院購藥成本多低,都依健保定價支付,這也使得國內購藥大戶 — 大型私立醫院可「以量制價」,輕易賺走高比率的藥品價差。
一度因此有人倡議修改健保法,「實報實銷」,但從韓國的經驗來看,未必真能奏效。
韓國健保藥品給付採取實際交易價,該國健保公團訂定藥價給付上限,藥局依據實際購藥成本申領給付。結果發現,藥局申報的實際購藥價格,居然都趨近於最高上限,顯然在這種制度下,藥局未必誠實申報,同時也失去了議價能力。
又有人建議由健保局統一藥品採購。不過,此舉將由單一單位壟斷市場,可能引發違反公平交易法爭議,從現在各個公立醫院聯標系統購藥成本,都比私人財團醫院還高便可知,統一採購也未必能保證買到最好的價格。
也因此,我國健保局採用藥價調查機制。雖然近年來,每次藥價調整似乎都能減低數十億藥品支出,但制度要成功,需要真正掌握「實際成交價」的能力。
健保局做不到的事,或許檢調單位介入能讓台灣的藥價調查機制奏效,各界有機會目睹真實藥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