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3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楊雅民/台北報導〕香蕉、柳丁超產、滯銷,接下來冬季蔬菜也將進入盛產期,以今年無風無災的氣候狀況看來,一顆十塊錢甚至任其在田中腐爛的高麗菜恐怕也即將登場。
國產水果九成五是內銷
水果和冬季蔬菜超產滯銷的戲碼年年上演,農委會主委蘇嘉全表示,今年所有蔬果都超產二成,將採「棍子」和「胡蘿蔔」雙管齊下的策略,輔導果農砍樹、廢園轉作牧草或轉種經濟林,徹底改善這種「看天吃飯」的種植習性。
國產水果年產量約三百公噸、產值約六百億元,有高達九成五是供應內需市場,出口量不到五%。而加入WTO開放水果進口至今,每年殺進台灣與國產水果搶市的冷藏進口水果已超過三十九萬公噸,相當於六點五億台斤,進口值為一百一十八億元,「進增出減」的情況非常嚴重。
量販店售量六成五進口
進口水果對國產水果所造成的衝擊,從量販店所賣出的水果便可看出端倪。大潤發從四年前開始,每年賣出的水果中,高達六成五的業績是來自進口水果的貢獻,國產水果的銷售額佔比已萎縮至三成五。
台灣的水果品質良好,為什麼不得量販店業者青睞呢?業者表示,賣場年年車拚的美國櫻桃、泰國榴槤等進口水果,早已做到產地直接採購,而台灣國產水果,農民習慣哪邊收購的價格高就賣給誰,無法建立穩定合作機制。
業者舉例,進口水果登台要鋪貨,會優先鋪進量販店、超市等冷藏設備齊全的通路,反觀國產水果,品質最優的都被錯綜複雜的中間盤商所掌控,次級品才要賣給量販店,在現代化通路反而漸漸失去競爭優勢。
椰子柚子梅李全都超產
台灣哪些水果超產最嚴重?包括柳丁、椰子、梨子、文旦柚、梅子、紅肉李和香蕉等,都已被列入超產水果名單中。超產的水果中,柳丁今年產量整整多出二萬公噸,至於國產梨子不僅面臨國內超產窘境,還飽受進口梨競爭;進口椰子生產成本低,價格便宜又好吃;國產紅肉李也難敵賣相佳、又大又甜的進口加州李,亟需減產。
蘇嘉全指出,該會將鎖定時常滯銷的水果包括柳丁、香蕉等進行種植面積登記制,也將廢園轉作的獎勵金額由每公頃六萬元調高到十五萬元。未來只有已經登記種植面積的農民,在遇到產品價格崩跌的時候,政府才會以成本價的九五折「九五機制」進行收購。
水果供給量 國人每年143公斤
台灣果然是「水果王國」,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平衡表」最新出爐的1999年至2001年各主要國家糧食供給量平均值,發現台灣每人每年水果的供給量高達一百四十三點三公斤,位居全球三十九個統計國家中的第三名,僅次於歐洲的荷蘭和丹麥。
台灣每人水果供應量比其它國家多出這麼多,這也就是台灣水果為何只要遇到風調雨順的豐收年,就常會出現超產、滯銷、價跌的窘境。
令人驚訝的是,台灣農產品第一大出口國日本,每人每年水果供應量只有五十四點八公斤,較台灣少了一點六倍;每天嚷著要敞開大門開放台灣水果進入的中國,每人每年供應的水果則只有四十八點二公斤,較台灣少了約二倍,居全球倒數第五名。
猜猜哪個國家每人每年水果供應量最少?答案是非洲的國家。全球每人每年水果供應量敬陪末座的國家是非洲的蘇丹,每人每年只有三十公斤的水果可吃。(記者楊雅民 )
搶種產銷失衡 「果」真難解
記者楊雅民/特稿
十五年前,擔任農業縣立委的蘇嘉全,站在立法院的質詢台上,最常質詢農委會的議題,正是蔬果滯銷、價跌的問題;十五年已過,昔日質詢別人的立委變身為農委會主委,不變的是,蔬果滯銷、價跌的議題依舊。
農產品產銷失衡的問題為何這麼難解?最簡單的理由是,農業靠天吃飯,何時風調雨順?何時颳風下雨?難以預料,無法像工業產品可以計畫性地生產。
曾經,農委會思考過,農產品是否可委託最會精算的保險公司執行「農產品保險」,卻沒有任何一家保險公司敢承接,因為不確定性實在太多,怎麼算都算不準!
產銷失衡的農產品中,為何又以水果失序最嚴重?答案是:種水果利潤高,果農就像玩股票一樣,習慣「追高殺低」。
農業立委白添枝以今年爆發滯銷風波的香蕉為例,一棵香蕉樹從買苗種植到收成,每棵種植成本約一百七十元,種十三個月可結出三十公斤的香蕉。
去年香蕉每公斤價格飆到五十元,每棵香蕉樹可賣出一千五百元的香蕉,利潤高達約八倍,算是暴利;就算每公斤賣二十元,利潤也有三點五倍。柳丁也是十多年前收益不錯,至今,價格崩盤政府還會花錢收購,堪稱「大贏小輸」的投資。
這就難怪,政府每年勸導果農廢園轉作,農民都捨不得,寧願繼續「賭」下去,水果產銷失衡問題,總是無解!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