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上面有少量農藥殘留,也不能肯定地說,吃了這些蔬菜就一定會引起慢性中毒。在一個發達的社會當中,政府和研究者總會盡量減少人們生活當中的健康風險,哪怕危害並不十分確定,哪怕後果只能在多年之後產生。可是,如果蔬菜當中完全不含農藥,辣椒醬中完全不含色素,人們的飲食果真就會遠離不健康的因素嗎?
◆ 科學家早就警告,燒烤煎炸食品當中含有有毒致癌物質,甜飲料、甜食糕點、小食品當中有多種不利於心血管健康的因素,然而人們仍然對烤肉和炸雞情有獨鍾,仍然對食飲料零食愛不釋口。
◆ 研究早已證明,營養不平衡、熱量過剩、缺乏運動、吸煙酗酒等因素是慢性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均被稱為「生活方式病」。近年來的營養學研究證實,缺乏維生素和受到射線輻射一樣,可以造成DNA的損傷,從而增大癌症的發生機率;運動不足則是造成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重要誘因。可是,注意節制飲食、常吃粗糧豆類的人寥寥無幾,堅持運動健身的中年人更是少得可憐。
為什麼人們會對食品中的色素、農藥甚至味精耿耿於懷、如臨大敵,而對生活中那些更大更確定的危險視而不見、安之若素呢?早在70年代,就有食品學家分析了這種心態。他指出:人類對自己選擇的危險具有強大的接受能力,而對於他人強加的風險極度敏感。人類能接受騎摩托和飆車的巨大風險,卻不能忍受數量甚微的食品添加劑;一個樂於登山越野的勇士,卻可能因為食物中放了一點味精而拒絕購買。
另一個常見的大眾心態是,在遇到麻煩的時候,人類傾向於把錯誤推給別人,而原諒自己的不明智行為。人們熱衷於尋找肥胖基因,說自己「喝涼水都長肉」,或指責肉類當中的激素讓人發胖,卻不肯承認缺乏運動和飲食過度才是自己肥胖的真正原因。在不願改變生活習慣的情況下,潛意識當中便希望通過挑剔食物品質來彌補健康上的損失,樹立自己注重生活品質的心理形象。
在為頻頻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驚恐不安的同時,不妨問問自己:
※ 今天,你吃了400克新鮮蔬菜麼?
※ 今天,你喝了1杯牛奶或酸奶麼?
※ 今天,你吃了至少一種粗糧麼?
※ 今天,你吃了豆子或者豆製品麼?
※ 今天,你做了30分鐘運動麼?
※ 今天,你喝過甜飲料麼?
※ 今天,你吃了甜點零食麼?
※ 這一周當中,你吃過煎炸食品或者燒烤食品麼?
真正明智的消費者知道飲食中的最大風險在哪裡,從而抓住主要矛盾,守住關鍵控制點。食物中的少量污染物質是消費者所無法預知和檢測的,與其為蘇丹紅之類污染物質草木皆兵、驚慌失措,不如把心態放平和一些,選擇天然、新鮮、多樣化的食品原料,注重一日三餐的營養平衡,過有充足戶外活動的生活,因為這些才是守護健康的最大秘訣。
(稿源:星辰美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