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二十二日電)來自中國大閘蟹可能致癌事件最近引發台灣民眾錯愕,政府相關單位未能在第一時間將此一關係健康的重大訊息公告週知,更讓大眾不解與難以接受,儘管衛生署已嚴懲失職官員,亡羊補牢,主管機關有必要儘速建立一套對來自中國食品嚴格管理機制,並確實執行,以維護國民健康安全。
9 月16日發生運抵桃園中正機場的一批629 公斤中國大閘蟹,被經濟部驗標準檢驗局驗出含有硝基(口夫)喃抗菌劑。根據中央畜產會資料顯示,此藥及其代謝物的毒性具致癌性及基因突變性,所以自1997年起已被歐盟禁用於當作食用肉品來源的畜禽及水產。
事實上,政府驗出含禁用成分水產的訊息是在民進黨立委吳明敏9 月17日質詢時才揭露,因而被民意代表批評行政院衛生署對中國大閘蟹有致癌物知情不報。
政府公告作業過慢,甚至被批評為知情不報,消基會9 月18日召開記者會質疑政府針對消費者食品把關的機制何在?竟在民眾已將大閘蟹吃下肚,才被動揭露訊息,枉顧人命。
不僅如此,同屬政府機制的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在此一事件發展的前與後,未能積極主動的為消費者權益善盡職責,同樣讓消費者質疑其存在的功能性。
相較於政府相關單位的被動,業者主動坦然面對市場問題。在政府公布的6家進口商,就有2家接受媒體採訪,公布相關作業模式,包含進貨前送國際機構SGS 檢驗,並投保新台幣上千萬元的產品責任險,同時配合北市府衛生局前往採樣、調查。
就在消基會召開記者會的同一天(9 月18日),相關通路商包含松青、全家、家樂福及愛買等都立即向媒體表示下架動作,並願意接受消費者退貨、退費;當中更不乏有業者所進的貨品並非經濟部標檢局驗出含有致癌物的該批貨品,仍願意全數退費,且不論消費者是否已吃下所買商品。
當然,多家通路商及進口商都難掩落寞,因為中國大閘蟹的熱銷是市場行銷運作多時才帶起的商機,如今一夕就消失。不過,讓他們不解的是,何以大閘蟹熱銷5 年有餘,期間也被質疑過其他成分含量問題,政府檢驗作業與機制何以不能即早展開,並立即公告結果,讓消費者及相關業者及早因應與準備。
眾所週知,中國的防疫檢疫疏失層出不窮,衛生安全條件飽受各方批評,經歷這次中國大閘蟹可能致癌風波,政府主管單位亡羊補牢之計,有必要儘速對來自中國的食品建立一套嚴格的把關機制,及早將結果警示各界,以確保社會大眾的健康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