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用愛彌補唇顎裂 羅慧夫基金會傳承海外服務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22日報導】溫馨台灣情-NGO專題系列之二(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二十二日電)十六年前,羅慧夫醫師創立顱顏基金會,率同長庚醫療團到海外義診,發展成訓練國外醫護人員,更在美國、菲律賓成立分會,成為扎根於台灣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基金會執行長王金英說,基金會做的服務,就是回饋國際社會,融入當地,根植在地力量。

羅慧夫醫師創立顱顏基金會,從事海外義診及種子醫療人員培訓,如今羅慧夫退休,台灣的醫師傳承他的志業,回饋國際社會,融入當地,根植在地力量。(圖: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提供)// 中央社

王金英說,一九九八年,越南台商邀請基金會評估去越南義診,這是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跨國義診的第一步,因體認到義診外,更要培訓在地人才,隔年義診團到柬埔寨服務,就在當地灑下種子,比越南早一步開花結果,後來進一步訓練菲律賓、印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大陸、埃及的醫護人員共五十二人。

王金英回憶,羅慧夫「用愛彌補」跨國義診團初到柬埔寨金邊時,當地醫院沒有顱顏整形的技術,一看到台灣來了醫師,病人都把一生唯一的機會,寄託在義診團。

她說,有的病患年紀大,牙齒都從兔唇中間暴出來,有的兒童營養不良而異常瘦小,各種病況嚴重程度都有,器材須自己組裝,手術中會無預警停電,麻醉觀念也比台灣落後二、三十年,考驗麻醉醫師陳捷和劉雪金的技術,這些都要一一克服,義診團手不得閒,五天合計開刀治療了五十三個病人。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醫師羅綸洲參加近二十次的義診,他說,義診團住的是平價旅館,吃的是地方菜,器材藥品自己揹,每個人都有遇上當地衛生條件不良、水土不服的經驗,記得第一次到柬埔寨,有個團員就因此腹瀉虛脫,但後來個個成員激發出生存能力,自有適應之道。

羅綸洲表示,義診團的經歷,由剛開始從自己替當地病人開刀,到邊示範開刀邊教導當地醫師如何下刀,到現在當地的醫師可以獨當一面,義診團的資深醫師頂多接手困難病人,或從旁指點,這種進展讓人很高興。

他說,「因為四十年前的台灣也是這樣一步一步走來,現在台灣也有能力回饋國際社會」。 在海外服務中更需要國際合作,王金英說,就以柬埔寨金邊的中央兒童醫院為例,當地有日本的慈善組織以及世界展望會、CARITAS分別設置開刀房、從事救濟 、社區服務工作,羅慧夫義診團由世界展望會協助入境,借用了日本捐助的開刀房,接受CARITAS轉介過來的在地病人,不分國籍,集眾人之力,讓經濟困難的唇顎裂病人,有機會接受改變人生的手術治療。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在越南的服務中,除了在兩年前訓練完胡志明市口腔醫院的小兒整形外科醫師,也和當地的半官方慈善組織合作訓練語言治療師,讓手術後的唇顎裂兒童,得以進行語言復健。

除了整形外科醫師、牙醫師、麻醉科醫師、護士等,語言治療師也是一個完整的顱顏團隊所必須的成員,透過羅慧夫的協助,類似團隊也陸續在柬埔寨、印尼、中國、菲律賓陸續成立。

羅綸洲說,在十多年的義診經驗中,他覺得自己更有國際觀,有時海外義診要和當地、別國的醫師一起下鄉,更經常和國際性的非政府組織打交道,深深體認,台灣要走出去行善,一定要與國際性的組織合作,並且在合作中,建立深厚的友誼。

一九五九年,羅慧夫從美國來台灣,先後在馬偕、長庚醫院成立台灣第一個加護病房、燒燙傷中心、自殺防治中心,他也是台灣的整形外科之父,當時他送了許多台灣的年輕外科醫師到美國進修,而今這些顱顏外科醫師的專業與學養,不僅吸引美國等先進國家和東南亞開發中國家的醫師前來取經,他們更傳承羅慧夫的志業,把台灣的愛傳出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