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又稱白扁豆、蛾眉豆等,原產印度等國,現我國各地均有栽培。扁豆從初夏到深秋,逐漸地籐蔓瘋長,花開盈盈,莢果纍纍。特別是秋天,其嫩莢成了人們喜愛的蔬菜。立冬前後,摘取其成熟果實,曬乾,收集種子,便是一味傳統治病良藥,梁代陶弘景的《名醫別錄》中最早記載了其獨特的功效。
中醫認為,扁豆是甘淡溫和的化濕健脾藥,可治療脾胃虛弱、食少便溏、久瀉痢疾、婦女帶下、小兒疳積以及夏秋季感受暑濕之邪引起的嘔吐、胸悶、腹脹、洩瀉等證。《本草綱目》等醫籍記載其還有「暖脾胃,止消渴」、「殺酒毒,解河豚毒」等功效,為藥食兩用之佳品。藥理學證實,其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和磷、鈣、鋅、鐵等營養成分,還含有病毒抑製成分、澱粉酶抑制物、血細胞凝集素等物質,具有抗病毒、降血糖、增強細胞免疫功能、抗癌防癌等作用,所以尤適宜青少年和糖尿病、癌症患者食用。
扁豆可製成多種藥膳來防病療疾。
豆莢200g,豆腐1500g。將豆莢摘筋,洗淨切片,沸水焯透,與豆腐同炒,加鹽蔥姜等調料。有潤膚明目、延緩衰老的功效,尤其適合年老婦女食用。
豆莢500g,薑汁(姜茸、精鹽、味精、醬油、醋、麻油、白糖調和而成)70g。把薑汁倒入汆熟的豆莢中,即成「薑汁扁豆」。可散寒開胃,治體倦食少。
扁豆30g,粳米或大米50g,荷葉1張,白糖適量。先合煮扁豆與粳米,粥將熟時,蓋荷葉於粥上,再煮片刻,停火稍悶,去荷葉,加白糖調和,即成「扁豆粥」。可治感受暑熱之感冒、肢困、便溏諸症。
扁豆30g,香薷15g,扁豆花5朵,水煎取汁頻飲,可防治中暑。
扁豆50g,紅棗10枚,入砂鍋加水同煮,取湯頻飲,可療小兒百日咳。
嫩扁豆莢120g,加油、鹽煸炒後,加水煮熟食用,或取扁豆100g,紅糖30g,鮮山藥50g,先同煮扁豆與山藥至扁豆爛熟,後加紅糖調勻,即成「扁豆山藥羹」。可治療脾虛有濕,帶下量多等症。
將扁豆30g炒熟,配茯苓15g,研末,每取3g加紅糖適量,沸水沖服,可治脾虛水腫。
以扁豆30~60g煮汁,分2~3次服,或取扁豆、胡蘿蔔各60g,大米100g,同鍋煮粥,趁熱食用,可療急慢性胃腸炎之嘔逆、腹瀉等。
總之,凡脾虛有濕之人,夏秋季常食扁豆,對身體有益。
扁豆雖為美味,食療價值高,但食用有講究,必須炒熟煮透。因豆莢上有一種溶血素,豆中也含一種毒蛋白,此二物須經高溫方能破壞。加熱不夠,食後會發生噁心嘔吐、頭痛頭暈、腹痛等中毒症狀。
此外,扁豆的花、種、皮、根、籐、葉均有藥效,以花常用,功與扁豆似,偏於解暑,可作藥膳吃,如與雞蛋、鹽同鍋煎炒至熟服食,能治暑濕等。
來源:華夏中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