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公司重短利 忽視長遠發展
【大紀元10月20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木風2006年10月20日華盛頓報導)中國的汽車市場給遭遇困境的美國汽車巨頭提供了一個新的增長點,創造巨大的利潤。但是,美國學者的研究發現,美國汽車公司在技術轉讓方面非常吝嗇,缺乏起碼的責任感。中國公司由於過於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視了自身的長遠發展。
*外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獲豐厚利潤*
中國汽車市場在經歷了2004年的增速放緩之後已經再次進入快速增長的軌道,2005年以近6百萬量的銷售記錄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
今年頭9個月,中國市場更是以超過40%的增速給外國在華的汽車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利潤。福特汽車公司在中國的銷售量增長了105.5%,達到11.46萬輛。通用增長36.7%,達到64萬多輛。其它外國汽車公司如大眾、奧迪、寶馬等也都賺得盆滿缽滿。
*專家:外國公司技術轉讓令人失望*
生意場上,人們愛說,有錢大家賺。目前全球幾乎所有的汽車廠家都在中國建有一家甚至多家合資企業,外商在中國的汽車工業方面的投資大約為200億美元。按理說,在外國同行和外國投資的帶動下,中國汽車工業不僅在汽車生產方面、而且在汽車設計能力方面也應該取得相應的進步。但是,美國專家進行的最新研究發現,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美國汽車公司在向中國企業轉讓技術、幫助它們提高汽車研發能力方面的表現非常令人失望。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能源技術創新項目主任凱麗.加拉格爾對美中汽車合資企業進行多年的調查研究,進行了大量的採訪。她表示,研究結果令人意外。
她說:「美國在中國的直接投資並沒有對改進中國汽車技術能力起到多大的作用。原因是,雖然產品被轉移過去了,但技術並沒有隨著轉讓過去。這裡界線很清楚,汽車產品的轉移非常成功,不光美國公司很成功,其它國家的公司,如日本公司也很成功,但在技術轉讓方面存在巨大的障礙。這麼多年過去了,中國公司承認,它們自己還是無法獨立研發生產自己的品牌。」
*實例:北京吉普*
加拉格爾女士認為,戴姆勒-克萊斯跟北京汽車公司合資生產的北京吉普是一個最典型的合資企業的失敗例子。由於技術陳舊,式樣過時,北京吉普早就因沒有市場而陷於停產。在初期談判過程中,中方曾經提出讓克萊斯勒公司為中國市場專門設計一款吉普車,但遭到拒絕。多年來,儘管北京吉普技術中心擁有約500名工程師,但戴克公司不允許他們研究戴克的新產品切諾基,只能夠在那兒擺弄陳舊的北京吉普。
在瞭解為甚麼會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時,加拉格爾博士談到合資雙方的回答:「北京吉普的中國技術中心負責人對我說,外國大公司的高管層只是把中國看作是銷售它們產品的市場,並不認為中國是它們研發汽車產品的地方。戴克公司的高級主管們對我說,『我們到這裡來就是為了賺錢,能夠產生盈利的合資企業模式就是合適的模式』。」
*實例:小嘉年華*
這種情況不光是戴克一家公司。福特參加的合資企業–長安福特的情況也差不多。加拉格爾介紹說,在開始階段,福特把它已經在美國市場被淘汰的產品「小嘉年華」超小型轎車推向中國市場,遭到了中方的反對。但是後來由於福特的堅持和中國企業急於見到引進外資的成效而讓步。結果,銷售情況很糟糕,雙方都賠了不少錢。後來生產的福特新產品FOCUS比較受歡迎。但是由於「小嘉年華」的生產線不能用來生產FOCUS,所以只能夠建立新的生產線,造成了巨大的浪費。
*實例:上海桑塔納*
加拉格爾表示,上海汽車公司和德國大眾合資生產的上海桑塔納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桑塔納轎車20年沒有變化,這在世界汽車市場也算是一個奇蹟。所謂桑塔納2000也不過是外觀稍做改動,內部的機器和技術都沒有任何更新。加拉格爾指出,大眾這樣做就是不想把新技術轉讓到中國。
*實例:防污染技術*
作為環保專家的加拉格爾教授還表示,特別令她意外的是,就連一些基本防止污染的技術,西方公司也不願轉讓。
她說:「即使技術轉讓僅限於產品轉讓,但是外國直接投資還是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增長有所貢獻,對中國就業機會的增加有所貢獻。這是好的。對我來說,最令人失望的,也是根本沒有想到的是,美國公司根本沒有轉讓防止污染的技術,直到中國政府要求它們提供的時候。中國政府在2000年才制定了防污染標準。在此之前,中國沒有一輛車上裝有催化轉化器。」
*專家:雙方都有責任*
加拉格爾認為,之所以造成技術轉讓的問題,美國公司是負有責任的,它們不能夠只要到中國賺錢,而拒絕進行合理的技術轉讓。
但她同時也指出,中國方面也是有責任的。中國汽車工業的決策者缺乏長遠眼光,沒有及時制定相關條例和法規,對汽車工業的長遠發展提出具體的要求。她說,中國企業往往太關注眼前利益,太看重利潤和就業,而在跟外企談判的時候不能夠堅持合理的要求。其實,加拉格爾表示,不少外國公司在進軍中國市場的時候原本是準備提供更多的技術,但中國方面不要求或者不堅持,它們也就得點便宜了。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