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當代名人

【台灣生命力 】陳鯤生退而不休 輔導社造樂無窮

退休後的生活該怎麼規劃?現年57歲的陳鯤生選擇投入社區營造的工作,過著忙碌卻充實的生活…

「95年度台中縣社區營造中心」計畫主持人陳鯤生,畢業於政治作戰學校藝術系,成功嶺服役十年後轉考教官。退休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社區營造的領域,為自己找到人生另一個舞台,做自己想做的事。

改變生活 另闢舞台

陳鯤生在成功嶺服役時,主要的工作項目就是環境美化、空間規劃等,工作十分忙碌,生活日夜顛倒;退役後轉任教官,上下班制的規律生活讓他不知所措,慢慢的將生活的重心放在照顧學生上,與學生良好互動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至今許多學生還和他保持密切的聯繫。

1997年陳鯤生從教官的職務上退休,結束了二十多年的軍人身分。他表示:雖然自己個性很叛逆,但服從性特強,在軍中時老是聽人指揮,所以退休之後不想再繼續聽命於人,他說:「雖然家人希望我找工作,但是我不想,就是說我不想再去幫別人做事情。」

平時習慣於到台中美術館(今國美館)散步的陳鯤生,在偶然的機會看到側門上貼著「大家來寫村史」的佈告,好奇的進去一探究竟,原來是文建會在指導全台灣的十個社區做一個「大家來寫村史」的計畫,他說:「去的時候正好是他們的期末報告,參加的社團就他們十個社區,所以我就一個人坐在上面聽,聽著聽著很有興趣。」

會後,陳鯤生想和主辦單位要一些資料,承辦者卻十分官僚不搭理他,受到刺激的陳鯤生,在當下便興起了自己做社區營造的想法。

鍥而不舍 投入社造

然而,從未接觸社區營造的陳鯤生卻不知如何進入這塊領域,正苦惱不得其門而入時,有人建議他去參加研習,於是陳鯤生開始積極的參與各種相關的研習課程,他說:「不管是中研院辦的地方誌的培訓、或者是縣政府辦的文史、田野調查歷史的工作,或者是各社區或社團辦的研習課程,我通通都跑去參加,然後在整個研習過程中,問題最多的就是我,我的問題總是一個接一個,就是這樣,讓我知道要怎麼做。」

從此陳鯤生為自己開創了另一個人生的舞台,他發揮軍人不怕難的特性,克服種種困難,成立了「台灣省新馨文化學會」後,生長於嘉義眷村的陳鯤生,回到嘉義成立「再造竹籬風華工作室」,為他的出生地做保留眷村文化的工作,包括作社區報、社區歷史的演講、整理口述史資料、蒐集老照片等。

立全社區居民貼瓷磚彩繪壁面。

由於新馨文化學會的組織章程沒有「社區照料」項目,無法從事社區營造,於是陳鯤生成立了「台中縣新馨社區關懷協會」及「大肚山台地社造工作室」,推動社區老人與弱勢家庭的照料,並以大肚山台地的兩個鄉七個村開始作社區營造,在他努力的經營下,慢慢的打出了知名度,引起台中縣政府重視,主動找他輔導縣內社區做社區營造。

輔導社區老人維護健康公園。

於是陳鯤生與亞洲大學合作,標下台中縣文化局主辦的「94年度台中縣社區營造中心」,輔導海線地區的社造,今年則以自己的工作室標下「95年度台中縣社區營造中心」,並積極推動台中縣山海屯的社區營造。

「95年台中縣社區營造中心」計畫主持人陳鯤生。

輔導傳承 活化社區

陳鯤生表示:社區營造中心必須開六十個小時的課程,包括二十個小時的基礎課程,誰都可以參加,然後再為符合條件的社區開四十個小時的進階課程,有產業、空間、環保、社會福利等項目。由專任的老師定期到社區去輔導,並視各社區的需要,還有執行和輔導兩個顧問團。陳鯤生說:「我有一個Team,散居在各地,工作室只有我一個人在做,但是只要去了哪個社區,那個地方的團隊就會出現。」

陳鯤生表示,作社造不要指望中生代,農村型的社區要鼓勵老人出來,給他們發揮的空間;比較商業化的社區則以小孩為主,因為在帶小孩活動的同時,大人們也會跟著參加。因此他組織老人社造團隊,輔導他們維護環境;並培訓小學生成為「小腳丫導覽員」;同時鼓勵社區的婆婆媽媽,以當地特產作出美味可口的風味餐…,讓每個社區展現自己的地方特色。

瑞井社區小腳丫導覽員。

老人照料–彩繪燈籠。

南寮社區以當地特產作出美味可口的風味餐。

除了社區營造的工作外,陳鯤生也重視社區的文化教育。他在自己所住的社區,辦過各種才藝班,義務教導水彩、素描、書法、小孩的寫作、圍棋等,只收班費不收學費,支付開銷後,若有結餘就舉辦老人旅遊活動,帶他們去看別人的社區、觀摩學習。

南寮社區老人社造團隊。

美術班作品。

陳鯤生對未來沒有特別的想法,他表示:也許幾年後就退出這個工作,然後把這些年來所做的社區關懷和社造的資料全部整理出來並做分類,將這份成熟的經驗流傳下去,成為一個文化的紀錄,讓未來的社區營造工作者有一份參考。

*****

孝悌傳家 推己及人

從小生長於父慈子孝的溫馨家庭,陳鯤生說自己對老人特別有感覺,有一種親切感,會很自然的想要去關心他們。他説:「父母一直和我同住,關係非常親密,所以當他們突然相繼過世讓我非常不捨,那種感覺很強烈的存在心裡面,特別關懷老人可能是一種心境的轉移吧!」

就是這樣的情感,陳鯤生在社區營造上,對於老人相關的項目非常重視,除了平時對老人生活的關懷和照料外,他還時常辦社區老人旅遊。陳鯤生表示,在活動前就查清楚最靠近目的地的醫院電話跟路線,連輪椅都帶去,做好萬全的準備,旅遊時安排專人照顧高齡老者,並囑咐:「一定要跟在身旁,就算別人都走光了,也必須跟在那個老人身邊慢慢走。」一切都準備好,即使發生事情也能妥善處理。

旅遊時安排專人照顧高齡老者。

除了老人以外,陳鯤生也非常喜歡小孩,常常和太太把沒人在管的小孩帶回家照顧,他說:「因為很多父母平常工作很忙,小孩在街上晃來晃去無所事事,就把他帶來家裡,教他們寫功課,或是帶他們看書。」

陳鯤生非常喜歡小孩,常常和太太把沒人在管的小孩帶回家照顧。

陳鯤生說,對於老人和小孩的愛心與關心,是來自於父母的教導。在良好親子關係的教養下,他對老人照顧及對小孩愛護,可以說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精神延續。

擁有一個美滿和睦的家庭,陳鯤生表示:「和太太結婚31年從未吵過架,兩個兒子也很孝順。」對於家庭教育,陳鯤生強調身教,他很有自信的說:「我跟太太說,兒子絕對不會不要我們,這是家教嘛。」他認為兒子會孝順的原因,是因為他看得到自己是怎麼孝順父母的,所以兒子自然而然會孝順自己。

陳鯤生和太太結婚31年從未吵過架。

*****

以寬廣的包容力面對困難

推動社區營造會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難,陳鯤生如何去克服呢?他說:「當使命感出來之後,目標就明確了。對我來說,今天的困難只是因為還沒有找到適當的方法而已,他不會阻擋我。 」他表示這種不怕困難的個性來自於軍中和家庭。

「以前讀補校,所以家中有很多生活重心都在自己身上。」陳鯤生說:「這段時間不但要做手工、刺繡、買菜做飯帶弟妹等,還要幫媽媽送便當,因此功課不好。意外的考上政戰學校,四年下來,有問題就自己解決,從來沒有求助於人的。」

讓他能夠順利完成工作的另一個要素,就是寬廣的包容力,他將母親講過的一句話:「若要人像你,除非兩個你。」當作家訓,他說:「正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必須去包容。」

由於自小生長於眷村,陳鯤生不會說閩南語,而他輔導營造的社區卻是台灣典型的農村,他說最大的困難是語言:「自己只會講國語,對方往往只會講台語,尤其老人還常帶有泉州音,只聽得懂三成,但是不管對方講什麼,我就是一直聽,最後還是能溝通。」

而「不談政治、沒有藍綠」是他做社造的原則,他說工作不應該與政治立場混淆,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包容,所以能夠和政治立場完全對立的民眾、團隊夥伴、民代合作愉快,堪稱是族群融合的最佳表率!@*(//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