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乾隆皇帝宣御醫看病,御醫不知是那位妃子染恙,心想先討個吉利再說吧。於是,在懸絲上診了一會兒“脈”後,喜形於色地說:“啟稟萬歲,是喜脈!”乾隆一聽,暗地笑了,說道:“就憑這根細絲診脈看病,朕不信!”御醫忙磕頭道:“臣診脈從未有過差錯。”乾隆命太監帶御醫去看懸絲的另一頭。
原來皇帝想試試御醫的本領,絲線的另一端並未系上病人的手腕,而是系在凳腿上。御醫看了大吃一驚,險些嚇暈,這可是欺君之罪啊!但他不愧是個有經驗的老御醫,稍定了一下神,他搬起凳子細細查看一遍後說:“敢請劈開凳腿,便知微臣講的是真是假。”
乾隆立即命太監取出利斧劈開凳腿,只見凳腿中有一個小蛀洞,洞內有只小蟲正在蠕動。御醫忙跪奏:“萬歲請看,此為木之孕也,所以叫喜脈。”皇上一聽,面露喜色,點頭表示認同,這才命其給正在生病的格格診治。此時,這位御醫已是嚇得大汗淋漓,連衣襟都濕透了。到底“懸絲診脈”能否診斷病情,名醫施今默曾道出其“天機”。
施今默是舊時京城四大名醫之一,曾為清朝皇室內眷看過病。施老先生說,“懸絲診脈”亦“真”亦“假”:“真”是說真有這回事;“假”是說這純屬一種形式。舊時,娘娘、公主們生病,總有貼身的太監介紹病情,御醫也總是詳細地向太監詢問各種情況,諸如舌苔、大小便、飲食、病症狀況等。為了獲得真實而詳盡的情況,御醫們常常給太監送禮,得到最這些貼身情報後,御醫也就胸有成竹了。“懸絲診脈”時,太醫必須屏息靜氣,沉著認真。這樣做,一是謹守宮廷禮儀,表示對皇室的尊敬;二是利用此時字斟句酌,暗思處方,準備應付,以免因說錯話或用藥不慎而惹禍。
可見,“懸絲診脈”雖確有此事,不過是蒙上了神秘色彩的騙人形式而已。如果太醫事先不通過各種途徑獲知詳細病情,不論他醫術多高明,光靠“懸絲診脈”,是不會看好娘娘、公主們的病的。
來源:醫藥經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