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謝震南台北九日電)為了安全保存殘存的「康熙臺灣輿圖」,國立台灣博物館委託日本京都專業老鋪「宇佐美松鶴堂」費時兩年半修復之後,預定明天起正式亮相,展期至二月十九日。
台博館從相關歷史背景的調查、搜尋評估修復單位、進行實體修復作業,展開為期約二年半的修復計畫。
原來極為脆弱、無法研究使用或展示的輿圖,在許多人的支持與參與之下脫胎換骨。
隨著輿圖的重新對外展出,再次將凝結於三百前的台灣歷史訊息,呈現給這塊土地的族群和住民。
台博館鎮館珍藏的「康熙臺灣輿圖」,為現存最早的山水畫式彩繪地圖。
距今約三百年的流轉當中,輿圖的畫面逐漸劣化損毀,畫心老舊的絹底有相當大的部分已經脆化散逸,留存的部分也處於非常不穩定,處於極易損傷破裂的狀態。
此圖在日治時期由台灣總督府於明治三十五年 (公元一九零二年)購入,是一幅繪製於絹布上的橫幅地圖。據推測,大約繪製於清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三年 (一六九九─一七零四年)之間。
當時作為清廷暸解地方行政軍事與風俗民情之用的輿圖,也成為總督府博物館(台博館前身)重視的收藏。
如此一幅在台灣史上重要的地圖,據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圖書館館長山中樵的說法,此圖原收藏於北京皇宮中,在一九零零年的「庚子拳亂」時流落出來,最後於一九零二年被日本台灣總督府輾轉購得。
次年,本圖就在大阪舉行的第五回「勸業博覽會」的台灣館公開亮相。其後,就一直被長期陳列在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台博館前身)的歷史展示室中,一直到民國時期。
曲折的流傳過程與長期的公開展示固然使本圖廣為世人所知,但是也間接導致了原圖畫作的嚴重損傷。也許為了減少展示的耗損,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府曾臨摹二至三幅的輿圖摹本。至於原圖,民國七○年代起就不曾再公開展示迄今。
兼具歷史意義、藝術美感與科學實用的特性,使得「康熙臺灣輿圖」在台灣古地圖之中佔有關鍵性地位,這也難怪日治時期的歷史學者伊能嘉矩要將它譽為「台灣古圖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