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24日訊】自由時報 文/葉文淩
什麼是關節炎呢?簡單地說,就是「軟骨」的損傷。原因五花八門,有的是外傷造成的,有的是疾病造成,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但更多的是老化造成。早年台灣人刻苦耐勞,勤儉持家,大多拚命工作,有痛就忍,忍到不能忍再去看病,所以到達醫院時,也大多無可救藥,只能換人工關節。但如今時代不同,關節炎並不一定需要換人工關節。
因為現代醫學已有許多武器,不論是診斷或是治療均是如此。關節炎分類主要是根據放射線學檢查,對嚴重關節炎的病人大致不會有太大的誤差,但在較早期時,卻往往有極大的誤差。誤差的來源主要來自二維的影像無法精確的呈現三維的病灶,以膝關節為例,其形狀好像人的屁股坐在椅子上,而且還有椅墊(也就是半月板 )。
這種不規則的形狀表面即是由軟骨覆蓋。因此一張X光片根本表現不出軟骨發生了什麼事,除非全赧光了;如果只有一小塊區域軟骨缺損,根本看不出來。有時椅墊也會破掉,變成一堆刺刺的東西;而某些部位則是因解剖構造的關係(如髕骨股骨關節 ),X光更無法呈現病灶。換句話說,用X光診斷軟骨病灶就好像拿斧頭砍螞蟻,拿尺量細菌。
幸好有「關節鏡」,只要有幾個小小的傷口,就可以「以管窺天」,把關節內軟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看得清清楚楚,而且也可以順便治療。比如軟骨缺了一小塊,就挖一塊來補,半月板破了,該修的就修,該縫的就縫。現代的開刀房也已走向「數位化」、「微創化」。
病人手術時,可以立即得到手術的結果,手術中可以充分了解疾病及治療方式,並且可以與醫師討論何種治療為佳,達到共識再一起治療。而家屬則可以由「數位開刀房」的連線與醫師、病人一起參與討論病情、治療,並可以直接目擊手術影像。
不論對未來治療、醫病關係都有進展,因此換人工關節的數目會大大下降。更令人興奮的是,目前「組織工程」正如火如荼的進行,也就是製造新的軟骨植入關節內。目前雖然還不能用於人體,但不久一定會成為治療主流。
(本文作者為長庚醫院桃園分院骨科主任 )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