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中研院民族所 守護原民古物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2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郭怡君/台北報導〕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歷經半世紀的田野採集,保留許多原住民傳統生活器具雕刻和漢族民俗宗教文物,據信住有阿美族祖靈的木柱曾引得族人多次前來膜拜迎祖靈,罕見的大型排灣族木刻和石雕祖先像還讓法國羅浮宮慕名而來借展。

一走進博物館大門,即可看見右側打光照著兩根圖騰已經模糊的扁平「祖祠浮雕木柱」,博物館解說員表示,四十幾年前花蓮馬太鞍某部落的祖祠因被颱風摧殘而倒,當時憂慮原住民傳統文化快消失的民族所研究員,用卡車把七根木柱從花蓮載回台北南港保存。

原住民一度想把這些住有祖靈的木柱要回去,但在部落占卜儀式裡受祖先附身的巫師說,應該要感謝民族所這些年來幫忙保存這些木柱,所以最後只把柱中的祖靈迎接回花蓮老家,去年數十人組成的隊伍還到民族所外殺豬辦慶典。

博物館標本 逾三千件

中研院民族學博物館至今收藏的台灣原住民標本超過三千件,主要以學術研究觀點蒐集各族傳統服飾、生活習俗、陶罐、竹籐編器,民國五、六十年代原住民因改信基督教、面臨工業化社會挑戰,對外大量賣出傳統文物,研究群抱著搶救的心情也收購了不少。

除了生活文物標本,為探討南島民族的起源與擴散,中研院民族所也曾與台灣大學醫學院、馬偕醫院及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合作,蒐集了將近十一個不同族群的台灣南島民族、共約四千人的血液樣本,此一完整的遺傳基因資料庫,不但是鑑定南島民族血緣關係的重要基礎,也可望做為臨床醫學應用的依據。

原民智慧 提供資本主義以外出路

記者郭怡君/專訪

台灣民族文化的研究重鎮「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成立已滿五十週年,即將交棒卸任的所長黃應貴表示,民族所除系統化建構原住民民族誌、觀察原住民適應工業化社會的演變、深入調查漢人的宗教信仰,也努力發掘潛藏在台灣原住民傳統的人類智慧,尋找資本主義以外的新路。

黃應貴指出,傳統布農族相信每個人的肩膀都存在兩個精靈,右肩的精靈講求理想和公益,左肩的精靈講求競爭和私利,要靠心的決定來平衡。布農族承認天生能力不同,但沒有性別差異,後天努力會增加能力,強者有責任照顧弱者,若沒盡到濟弱合作之責,就會被部落放逐。

黃應貴說,資本主義假設人生而平等,人人需用相同條件交易,結果卻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布農族的傳統交易則是以人的相對能力來決定,能力強的人就要多付出一點,這種結合個人利益與群體共榮的觀點,提供人類學家思索資本主義之外的社會發展方式。

民族所在籌備處的前十年,因財政困難無法進行長期田野調查,所出版的二次戰後台灣首批原住民誌,主要靠頭目或巫師口述,透過翻譯記錄各族的神話、政治和經濟體系、宗教信仰和社會運作。

黃應貴說,民族所未來將致力擺脫西方文化偏見,結合本土和跨文化研究素材重建人類學的基本文化概念。

(//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