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18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比爾茲利2006年1月17日華盛頓報導)美籍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由於撰寫出版《喜福會》以及其它一些暢銷小說而聞名。她的小說題材主要同探索母女關係、中國和美國的關係以及過去的事件和今天的結局有關。
同樣的題材再度出現在她最新出版的一本名為《救魚不淹死》的小說當中。這部小說也體現出譚恩美在創作方面的新思路、新方向。這本書一部份描寫的是鬼魂故事,還有對神秘的事物以及旅行中冒險經歷的描述。小說中的絕大部份情節發生在緬甸。
*靈感來自緬甸旅行經歷*
《救魚不淹死》一書的情節,圍繞著12名美國遊客所遭遇的意外和災禍展開。這12個人本來打算在中國和緬甸進行一趟藝術之旅。故事發生到一半的時候,其中的11名美國人被緬甸少數民族卡倫族部落的成員所綁架。卡倫族部落為了逃避政府軍隊士兵的迫害,躲藏到叢林中。
譚恩美表示,這本小說的靈感來自她在緬甸旅行的經歷,她在緬甸也曾經被邀請參加一次藝術之旅:“當時我面對的是應不應當去的難題,因為一些人說你應當抵制不去緬甸,原因是緬甸這個國家自從1990年以來,一直由非法的軍人政權統治。另外一些人則說,你應當採取一種建設性的方式,和這個國家打交道,幫助改善他們對待自己人民的方式。還有一些人說,你應當去那裏,只是單純為了瞭解文化,瞭解那裏的人們。我不得不審視這些不同的觀點,而又不去無謂地爭論,只是向讀者提出足夠多的問題:當我們看到這種苦難的時候,我們需要做些甚麼?”
*母親為書中重要角色*
這部小說的情節由書中本來要擔任導遊的那位女士講述,她是一位華裔美國藝術專家,名叫陳碧碧。就在旅行開始之前,她在神秘的情況下死去。不過,她的鬼魂一直伴隨著那次旅程,一只無形的手在操縱著整個過程。譚恩美表示,她筆下的這位不同尋常的敘述者,使她再次有機會描寫她1999年去世的母親。她的母親曾經激發、感動她,在從前的小說中塑造出一些人物。
譚恩美說:“當我開始構思我下一部小說的時候,我對於不會再寫和我母親有關的小說這一點感到相當難過,因為她剛剛過世。但是之後,我不知道是否真的是來自我的母親,不過我確實聽到一個聲音說,『我可以成為那個死去的敘述者』。所以我決定我要以那種方式來讓她擔當角色。她對這個世界以及所發生的事情,會有一種獨特的視角和觀點。我的母親以一種如此奇妙、生機勃勃的方式注視著世界,那是一種包括了很多不同信念的眼光,一種結合了宿命和自決、好運和厄運、事故和壞人的觀念。
“我把所有這些都收入了這本書中,通過一個確實相當滑稽的故事,看它們一起發生碰撞。我經常覺得,讓讀者跟隨故事進入一個非常黑暗、壓抑,侵犯人權的地區,並且能夠一直饒有興緻地讀下去,確實很難。所以我的決定就是,讓人們穿過歡笑的入口,打開他們的心扉,對緬甸正在發生的事情,在內心中體驗到一些情感,希望是同情和憐憫。”
*引起對更大問題關注*
小說中有關旅遊團為何被綁架是最搞笑的誤解之一。卡倫族部落的成員誤認為遊客中一名十來歲的男孩是他們長久期待的、將拯救他們脫離困苦的白人宗教領袖。與此同時,緬甸政府、國際人權活動人士以及一家全球媒體網絡都出於各自的目的編造這些失蹤美國人的故事。譚恩美說,這個情節荒誕並具有諷刺意味,目的是為了戲劇化地引起對更大問題的關注。
譚恩美:在緬甸,舉例來說,當局禁止記者使用“BURMA”這個詞,否則就可能被關進監獄。他們不能報導失利的足球比賽的比分。這些都是這部小說的一些部份,不幸的是,這些都是再真實不過的事實。這部小說的一個挑戰是,讓讀者去思考在這個世界上到底甚麼是真的,不僅僅是事實,而且包括你相信的真理,一種個人的真理。
*中國對緬甸影響深遠*
記者:書中的陳碧碧說,旅行者也許會認為,當他們進入緬甸的時候,他們就把中國留在了身後。但是他們想錯了。為甚麼會是這樣呢?
譚恩美:中國自始至終一直對緬甸有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越過地理邊界,存在於藝術和宗教之中。依我來看,在緬甸就是這種情形。比如說,那裏有一種萬物有靈論的主張,這種對靈魂和自然的信仰,和宗教交織在一起。卡倫部落中有佛教徒。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們當中有大約20%的人受傳教士的影響,皈依為基督徒。因此這裡我們有來自中國的一些東西和其它的一些影響交織在一起。這導致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信仰形式。
抵達緬甸之後不久,這些美國旅行者對那裏的鄉下人如何通過捕魚實現和解感到驚奇。那些人們相信所有的活物都是聖潔的。他們的嚮導解釋說,那裏的人們相信,捉到魚可以使他們避免淹死。在《救魚不淹死》一書中,譚恩美以這種形象化的方式來探索一些更大、更深層次的問題。比如說,個人的責任感和良好的動機意圖;還有,這些好意有時候是否會適得其反,事與願違。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