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2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二十七日電)醫師整天幫人醫病,研究數據顯示壽命卻比一般人短十年,最近精神科醫師自殺、罹癌的訊息陸續披露於報端,醫師之間紛紛彼此告誡照顧健康、要抽空做運動、定期做健檢,有的醫院怕醫師自我診斷有盲點,甚至規定不能開藥給自己服用。
台大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賴明坤說,別看醫師收入好、地位高,其實醫師也是人,壽命還比一般人少十歲,常常忙起來,就忽略了健康警訊,十多年前,他才第一次健檢,就發現自己高血壓,之後他很注意定期健檢,但有的醫師就真的忙到忘記。
在賴明坤的醫師生涯中,見過不少醫師罹癌、罹患精神病的實例,有位醫師大便有血,做了超音波檢查才發現大腸癌轉移到肝臟,一年之後就病故,但抗癌期間還是在看診。他說,另外有位醫師愛喝可樂、吃薯條,才四十歲出頭就罹患大腸癌;還有位腎臟科醫師昏倒在門診間,才知道自己患有肺癌,而且轉移到腦部;一位內分泌科醫師也是昏倒在門診間,這才驗出糖尿病;偶而也會見到醫師壓力太大而濫用藥物,結果對麻藥上癮。
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李建賢指出,醫師每天忙著照顧病人,壓力也不小,前台北市議員陳進棋在競選期間遭槍殺,在榮總急救時,一位在開刀的急診醫師突然顏色蒼白不支倒地,換成醫師躺上手術檯,這位幸運撿回一命的醫師原以為自己只是膽固醇過高,哪裡想得到自己心臟血管塞住了。
醫師屬於自殺高危險群,大約十年前,台北榮民總醫院發生院內感染瘧疾事件,結果有位醫師受不了責難而注射毒液自殺;長庚醫院也曾經有位醫師因為情緒不穩定,在病房演出「小李飛刀」驚魂記,嚇壞同僚;長庚另外還有位醫師以是自己感冒而強撐著看診,結果在休息時猝死。
當醫師變成病人,理論上最好把自己交給別人,但是要醫師自承沒照顧好自己,無疑是承認自己失敗,所以,大多數的醫師除非要開刀,否則多半是自己醫自己,卻沒有想到,這樣可能自信過度害了自己。 有鑑於此,長庚醫院在醫令醫囑系統中鎖碼,醫師不能自己開藥給自己吃,防止醫師專業盲點或是錯誤用藥;奇美醫院則設立了「醫師哈啦吧」,在舒適開放的空間中,讓醫師放鬆聊天,為負面情緒、身心不適,找出釋放的出口。
台大醫院教學部主任張上淳最近才做完健檢,他說,自己是感染科醫師,特別要注意胸部X光檢查,提防院內感染肺結核,每年的員工健檢,他是一定會做的,平常假日休閒,就運動紓解壓力。 放眼看醫師的休閒活動,多屬於靜態的閱讀、聽音樂,動態的活動則有網球、高爾夫、游泳、慢跑運動,但是,大多數的醫師工作時間過長,假日還要參加醫學會議、進修專業學分,有空的時間並不多。
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說,少年維特如果有運動習慣的話,就不會如此煩惱(援引「少年維特的煩惱」書名),他特別強調運動舒解壓力的效果,認為醫師整天面對病人,下了班,陪陪家人,該睡就睡,還要抽出時間做運動,把自己照顧好,對病人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