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環保
【大紀元9月22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郭怡君╱專訪〕儘管從集集大震後就搬到日月潭邵族社區的事務所常發不出薪水,偶爾就得到台北另接案子賺錢,謝英俊仍笑著說:「只要肚裡有食物,我們就要繼續做下去。」
木頭、黏土、石頭和竹子,二十萬到一百萬元的基本費,加上謝英俊建築事務所的創意構思與一萬人次志工的熱忱愛心,六年來讓近三百個低收入戶住進冬暖夏涼、符合綠建築理念的新家。
從震後推動南投日月潭邵族社區協力造屋,到潭南村台德合作土角厝計畫,謝英俊領導的工作室組織失業者、身心障礙者、失學青少年等部落邊緣人,以及來自全台各地的志工,一路協助震災和風災的災民或低收入戶,在南投、台中、苗栗、新竹、宜蘭、花蓮等地蓋起他們夢寐以求的家。
人類祖先用了幾千年的土木建築材料蓋「土角厝」,土角厝被認為是過時、不堅固的工法,最常聽到的疑慮便是:「這些房子能抵擋颱風地震嗎?」謝英俊強調,透過專業計算,通風採光良好的現代土角厝完全符合國家法規的耐震防風標準,不但材料環保,還能自然吸收濕氣和調節溫度,根本不需要另裝空調。
「人要住的房子應該是與社區生活息息相關的,但現代建築太講求技術、被資本主義商品化,經濟弱勢族群根本住不起。」
謝英俊指出,這是全球都有的現象,各國的農村和原住民多數都是弱勢,一旦遭逢天災,漫漫重建就讓他們多年無家可歸。
謝英俊說,跳脫不了舊思維的災後重建,讓身體強壯、有傳統蓋屋技藝的原住民受災戶失業酗酒、坐在路邊等營造公司替他蓋房子,「這是不對的!」
協力造屋就是要讓住戶的人力和時間得到充分發揮,當初在潭南村參與土角厝計畫的原住民,現在已有能力組成工作隊,到台灣各地去幫別人蓋環保低價屋了,他希望這樣的理念也能協助南亞海嘯災民,可惜目前還卡在當地的行政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