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三江源生態環境惡化 全國首富縣變成貧困縣
【大紀元9月20日訊】位於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條母親河的源頭,三江源的生態環境直接決定著這三大水系的命運。然而,近些年來青海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急劇惡化。
三江源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高原濕地,這裡的河流縱橫、湖泊密佈,水資源十分豐富,有「中華水塔」之稱。現在三江源的生態環境到底如何?據經濟半小時9月19日播出《探尋三江源》的節目中介紹,記者從西寧出發,一路西行,經過玉樹藏族自治州,來到了長江源頭的第一縣——曲麻萊縣。
30歲的阿公保久是曲麻萊縣的一名普通工人,每天早上他都要將水井裡的水裝到拖拉機上的大水箱裡,然後賣出去。這簡陋的水井是阿公保久在二個月前花了5000多元請人打的。阿公保久說:「曲麻萊沒有食用水,我們就去賣水,現在賣了十幾年水了。」買水的有居民、飯館的老闆、施工的工地、洗車行的老闆以及跑長途的貨車司機。阿公保久告訴記者,以前這個縣最多有100多口水井,到2000年只剩下8口能打出水來。
41歲的才洛是曲麻萊縣工商局的一名普通職工,由於缺水她每天都要從送水工人那裡購買生活用水,而對於每滴水的使用,她都十分珍惜,即使是一點點的洗臉水,也不捨得倒掉,都要留下來打掃家裡的衛生,才洛的記憶中,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裡,曲麻萊縣的水源在快速的短缺著,離才洛家不足200米遠的一口水井曾經把她從一個孩子養育成人,而現在這口水井早已乾枯銹跡斑斑,看著養育自己的家園因為缺水變成了現在的模樣,才洛對未來充滿了憂慮:「我們的祖祖輩輩都在這裡,這地方本來就氣候這麼惡劣,這幾年再沒有水,而且這樣的缺水還在一年年的加劇著,我們的下一代怎麼辦?」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三江源地區過去水草豐美,是個遠近聞名的天然大牧場,每年當地的牧業收入,佔到了國內生產總值的近一半左右。可是,隨著水資源日益短缺,牧民們賴以生存的牧場現在也遭遇到了一場危機。
海拔5000米的哈克松山脈是曲麻萊縣的一條主要山脈,在哈克松山脈的腳下是7萬畝的哈克溝草原,在過去很多年裡,哈克溝草原一直都是當地的牧民放牧牛羊的主要牧場,現在整個主峰上已經幾乎見不到綠色,蛻化的不僅僅是山脈,還有更為廣闊的草原,在哈克溝草原上早已經沒有了牧草的蹤影,剩下的只有斑駁的雜草和耐旱的植物。才仁扎西說:「這個草場已經失去放牧的價值,基本上成了無人區,牧草已不長了。蛻化的草場上沒有了牛羊,卻成了高原鼠兔的天下,草原上密密麻麻的遍佈著大大小小的洞穴,而四處覓食的鼠兔更是隨處可見。」
在哈克松山脈的腳下,住著65歲的牧民吾色,吾色所在的牧區原本有10幾戶人家,但消逝的草場讓他們相繼離去,現在只剩下他獨自守在這裡,即便如此越來越少的牧草也讓吾色不得不經常搬家。吾色說:「以前放牧,一年就搬一次家,現在一年要換十幾個地方。」
其實做為長江源頭第一縣,曲麻萊境內有30多條河流,其中近20條都屬於長江流域,應該說這個縣的水資源還是很豐富的。那為什麼這些河流能不能緩解缺水的壓力呢?曲麻河鄉是長江的一個重要源頭,蜿蜒曲折的曲麻河從崑崙雪山流下,一路向東成為長江的主源頭,然而,與雪山融化的清澈截然不同的是,現在的曲麻河水卻顯得十分渾濁,曲麻河鄉黨委書記才仁扎西說:「曲麻河變化很大,原來天晴時或者雨下得大時河水非常清,可以看到裡面的魚。這幾年河水基本上是紅顏色。」由於水土流失嚴重,曲麻河不僅改變了顏色,原有的河道也在不斷擴寬著。曲麻萊縣畜牧林業科技環保局局長若巴仁青:「以前的河道在正中心,現在這裡沒水了,正在逐步往後遷移,比以前寬了一倍。」讓若巴仁青更加擔心的是,不斷流失的泥沙不僅融入了曲麻河水,也在威脅著整個長江下游的水情。
距離曲麻河不足5公里遠的一片草場上,牧民久仲家中原有兩百四十多頭牛羊,因為草越來越少,現在只剩下四十多頭了。」與久仲不同的是,牧民達吉已經徹底放棄了自己的遊牧生涯,他帶著全家搬遷到了縣裡,開始在這塊空地上修建自己的新家,連年來放牧收入的不斷減少讓他不得不作出這樣的決定。達吉說:「前些年我們一家人放牧基本上一年有一萬多元收入,現在牲畜少了,一年可能就兩、三千元。」曲麻河鄉的生態危機,逼使牧民搬遷的,今年要整體搬遷的就有160多戶。守著長江沒水喝,這件看來不可思意的事情,卻在長江的源頭發生了。
那黃河源頭又是什麼樣子呢?位於瑪多縣境內的額陵湖和扎陵湖是黃河的源頭,而實際上在瑪多縣境內,包括額陵湖和扎陵湖在內的大大小小的湖泊超過了4000個,瑪多縣也因此被人們稱作千湖之縣。瑪多縣三江源辦公室副主任李大偉說:「去年可以從這個水邊往下走四、五米,從95開始逐年在下降,每年大概下降10公分左右。」
旦正卓瑪是瑪多縣失去草場的牧民之一,她家原本有著20多畝肥美的草原,但是在短短5年的時間裡,這些草場就逐漸離她遠去,無奈之下,旦正卓瑪賣掉了一半牛羊,即便如此,剩下的牧草也變得難以維繫,為了繼續自己的遊牧生涯,她只有付出更多的代價。在這樣的狀況下,旦正卓瑪的收入也在不斷的下降著,原本富裕的家庭在幾年間就變得十分拮据。瑪多縣林業局局長謝日佈告訴我們,在1983年瑪多縣曾經是全國首富縣,人均收入在全國名列第一,但是隨著生態環境惡化,現在瑪多已經變成了貧困縣。
那麼,三江源生態危機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原因呢?三江源面臨著人為的破壞。位於曲麻萊縣北部的白地溝地區現在可以說是一片無人區,而就在三年之前,這裡還是一片萬人開採黃金的熱鬧景象,這種掠奪性的開採使得這片原本十分豐美的草原受到了滅頂之災,變成了現在的模樣。這裡有一個巨大的人工湖,就是3年前開採沙金時留下的痕跡,而在人工湖的兩邊,被挖掘出的沙石堆積如山,整個開採區綿延幾十公里,寸草不生。若巴仁青告訴我們,為了挖掘地下豐富的沙金資源,這片肥美的沼澤草原被翻了個底朝天,生態結構已經被完全毀壞。就在這片金礦廢墟的旁邊,至今還可以隨處看到大片被連根鏟掉的草皮,這些草原的保護層就這樣被殘忍的剝去,隨意丟棄在路邊。雖然開採沙金的工程已經被青海省緊急叫停,但對大面積草原的和整個生態環境的人為損害已經造成,恢復起來相當困難。三江源的修復工程是史無前例的高原生態工程。三江源的「苦痛」讓我們再次悟到一個道理,尊重規律,尊重自然,人與自然才能和諧發展,否則,得到的結果只能事與願違。@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