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20日訊】一千多元錢的手術用「骨科內固定器材」賣進醫院,飆升到八、九千人民幣,七千多的進口心血管支架通過醫院賣給患者就是3萬多人民幣,120萬的彩超設備進了醫院就 可以標價280多萬……
經調查發現,醫療器械價格的暴利已經遠遠超過藥價虛高。
部分醫療器械公司或代理商與廠家簽訂的合作協議中,毛利高達60%,有的甚至達到70%~80%之多。
而為了進入醫院賣到患者手中,他們又以考察費、宣傳費、科研費以及報銷費用等形式,給一些主管部門、醫院相關負責人、醫生等巨額「回扣」,賣給患者一個支架醫生就能拿回扣1萬元。
一小塊固定鈦板要用上萬元?
15歲的李小林帶著護腰的夾板在病床上翻來覆去,此時,距做完固定脊柱手術才兩周時間。
父親在李小林身旁翻看厚厚一疊收費單據,嘟囔:「西藥費七千多,手術費加上麻醉費三千五,就那個國產的固定鈦板加幾個固定螺絲都要一萬七,這是啥道理,我不信它恁小一塊東西就能值恁多錢……唉,就這十幾天時間就花兩萬多了,以後的日子,我們啥時候才能還完借人家的錢呢?」
聽了這話,本來很活躍的李小林安靜起來,盯著屋頂發楞。
事實上,同李小林父親一樣不解的還有同院的三、四個患者,他們都做了類似骨科內植入固定材料手術,均為自己體內被植入的小小鋼板或者鈦板、螺絲釘而耗費昂貴的價格感到不可理解,而那些已經植入價值兩三萬元,甚至更貴的進口鋼板或者鈦板材料的患者更是對此充滿疑問。
據瞭解,有八成做過手術的患者對骨科材料、或其他人體內植入器材高昂的價格都持懷疑態度。
他們都有共同的疑問和不解:這些鋼板、螺絲釘,關節,血管支架為什麼這樣貴,要占去手術費的一大半錢。它們是不是和藥品一樣,只要進了醫院就要「升值」幾倍,甚至因為其本身的特殊性比藥品「升值」的幅度更讓人咂舌?
同一規格的國產鈦制「脊柱內固定器」價格分別為1200元、1400元、1500元一套,如果是國產不銹鋼制產品則幾百元就可以搞定,廠商表示,鋼制的利潤低,要做就做鈦制的。如果能馬上提貨可以更加優惠,他們保證只要能進醫院就可能有巨大利潤空間。
調查中,鄭州市一家醫院倉管人員透露說,醫院進此類國產鈦制脊柱固定器材從4000多元到6000多元不等。
從這家醫院做手術的幾位患者隨機調查時發現,他們所用的脊柱固定器材花費卻從6000多元到2萬元不等。更奇怪的是,一位患者說,如果不是做手術的醫生給他介紹產品,而是自己直接用醫院的器材,他花的錢會更多一些。他舉例說,自己身上帶的「這麼簡單」脊柱內固定器的護腰「塑膠」脊柱內固定器「夾板」,如果用醫院的需要1000多元,而醫生給他介紹的直接從廠家買的才800多元。
暴利流程
9月14日,第十屆中原醫療器械(2005年秋季)展覽會,一位董姓醫療器械經銷商揭開了冰山一角。
一套普通國產價值1000多元的鈦制骨科器材到了醫院,馬上變為6000多元,甚至產品市場壟斷的好的器材會變為一萬多元,而120萬的機器能賣到200多萬,其中的巨大差額價都流向了哪裡?為什麼便宜的產品醫院不會用,人體植入手術材料的成本到底占最終醫院或醫生公開價格的幾成?
他透露,按照現行政策規定,醫療器械的生產企業不能直接銷售自己生產的醫療器械產品,必須要經過醫療器械公司。
因此拿骨科器械的鋼板或鈦板來說,從廠家到獨家代理商,獨家代理商再尋找區域代理商,區域代理商發貨給省級經銷商,省級經銷商再成立各級經銷商,各級經銷商再通過對醫院院長、科室主任、器械科主任、醫生等環節的打點,或者通過「招標」進醫院,或者直接賣到患者手中。每經過一個環節,價格就要增加一個級別,結果就往往能高出成本兩三千到一兩萬之間。
舉例說,一塊國產鈦板的出廠成本如果是1000元,也就是底價。那麼廠家會根據各個環節的分配比例來給這個產品定零售價格,一般是底價的4~9倍,然後向物價審批部門申報零售價格。「由於國家對醫療器械的定價是放開的,如果你把價值兩塊錢的溫度計定價為200元,只要有人買,你可以這樣定價。」
這種定價法是醫療圈內人人皆知的行規,不這樣定價,一個產品都賣不出去。由於嚴格的政府管制等原因,一些醫療器械行業如骨科醫療器械企業的產品往往各不相 同,這樣往往缺乏競爭,市場定價幾乎和成本無關,所以,最終這個1000元的鈦板最高能買到八、九千元。
其中,給醫生的回扣,或者說是其他費用能占零售價格的15%~30%之間。以零售價9000元為例,除了打點醫院各方花去3000元左右外,如果直接「走現金」醫生最高就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回扣」。由於廠家對各級經銷商的銷售渠道保護嚴格,所以無論是哪一級經銷商將這種產品賣到醫院,無論省了多少個環節價格必須是底價的4~9倍,「當然這對於消費者是很無奈的最終選擇,因為對於骨科這個較為特殊的醫療技術,患者必須通過醫生買這個產品。」
暴利回扣起因技術型醫生待遇低?
近年來,媒體頻報醫務人員收受醫療器械回扣案,2004年浙江省里安市檢察院查出里安市人民醫院共有59名醫務人員收受藥品、醫療器械回扣,回扣總額高達115萬元,醫生最高收受回扣17萬元,而其骨科全科醫生幾乎無一倖免涉入。而安徽安慶,重慶等地的醫院骨科醫生也先後因收受醫療回扣行為受到處罰。
據調查,一位進口心血管支架的銷售代表曝出,一些知名醫院的心血管手術醫生一次做手術竟然給病人用了6個支架。因為這種支架從進口價7000元到醫院時已經飆升到3萬多元,用一個支架醫生就能拿回扣1萬元。
這些案例所顯示的一個現實是:骨科或者其他做手術的醫生再對患者的診療過程中,由於所用醫療器械產品的產地多,規格多,特別是骨科植入材料,各醫院不可能備足、備全,有些醫生便採取術前預約供應商,手術時由經銷商專程送來多種規格的產品,以便醫生在術中根據病況選擇更適宜的使用產品。這樣缺乏有效監督與復查,再加上巨大利益的誘惑,拿取巨額醫療器械回扣是很自然的。
調查中,一些醫院院長和骨科主任也道出了作為手術醫生的另一番隱情。
一位院長認為技術型醫生的工資過低是產生器械「回扣」的重要原因。「一般情況下,做十一年普通醫生才能成長為可以操刀的手術醫生,這11年的經驗和學識在正常的工作中只能換來一個月2000多元的工資,這和自己的技術和能力水平根本不相符合。在這種不平衡的心理狀況下,面對不費什麼力氣就可以拿到的回扣,自然有不少人控制不住自己的雙手了。」
「手術醫生的收入這樣低,並且還要自己掙錢較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連一個公務員的待遇都比不上,我們怎麼可能平衡。一個技術型的醫生如果一年沒有20萬以上的收入,幹起來心裏怎麼會不舒服?」一位骨科主任這樣認為。
如何破解暴利背後的利益鏈條
談到醫療器械暴利背後的利益鏈條,河南財經學院教授周正認為,醫療器械的利潤空間遠遠大於藥品。要讓老百姓看得起病,必須要整治醫療耗材和醫療器械的暴利空間。但是,在手術費用過高的現狀下,把責任全部推給作為受益最大群體的醫生和醫院是不公平的,這是社會現實和體制問題,是社會的潛規則和生存法則。醫生不過是整個體系下面無法背離自己卻又遭受巨大誘惑的正常人而已。但是如果一名靠著國家物力、財力培養出來的的技術型醫生,背離自己必須擔負的救死扶傷人道精神,單純以利益為準繩去做救死扶傷的工作,在道德上是可恥的。
周正認為,重新調整醫院、企業、醫生之間的利益分配格局,擠幹醫療器械製造企業的利潤水分,使其逐漸回歸到正常狀態是解決目前醫療器械市場暴利的一個重要途徑。所以,如果政府不能下決心深入調查醫療體系問題的癥結出在哪裡,出臺再多的政策都是無用。
除了這些,一位醫療行業資深人士又說出了讓人無奈的現實:目前國內部分尖端的醫療技術,必須依靠國內外一些實力醫療器械企業的支持,這些企業雖然在醫院、醫生、經銷商、患者之間造就了一條「灰色」利益鏈條,但是他們擔負了醫院、醫生學術支持、國內外高新、前沿技術交流所支付的費用。他舉例說,「如果沒有這些企業支援,中國的心血管醫療技術將會倒退10年」。所以在這個利益鏈條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根據媒體報導,德國發生過衛生部狀告全國的外科醫生的訴訟案,主要也是因為耗材等方面的回扣,以及醫生出國交流費用由企業承擔等問題。德國衛生部勝訴。從此以後,德國在法律上明確規定,外科醫生不能接受回扣,不能接受企業的資助出國交流。
國內也有學者提出,政府主管部門應儘快考慮建立公立醫療機構科研和學術交流基金,建立一個合法的資金支援渠道,這樣不僅可以平衡國內的醫療器械市場存在的問題,也可以解決一部分百姓看病鬼的難題。不過,目前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老百姓仍然在承受著遠遠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看病貴,做手術更貴的難題,他們無奈,但必須承受,就象李小林出院時他父親的歎息一樣,“即使賣田賣房,明年還的籌到1萬多元錢給兒子拆固定板呢。”@@(//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