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說唱藝術系列介紹

【說唱藝術】「大鼓」淺說(二)

漢霖說唱藝術 定芬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

其次,我們談到「大鼓」的鼓詞跟唱法有幾個特點;首先是它通常一韻到底﹙換轍的唱法是例外﹚,而且是有唱無白﹙口白﹚,純粹講求演唱技巧的藝術,而且,它的唱詞是以七言詩為基礎來發展變化的﹙有時襯墊虛字﹚。唱的時候爲了豐富效果,也可以帶上一段戲劇中﹙皮黃戲等﹚的戲腔來唱。

「大鼓」是鼓曲的主流,而它所演唱的鼓詞腳本,有當時的文人執筆寫成的﹙所以文學價值不少﹚,也有藝人自己編撰的;其實一般藝人只要能唱個七、八折﹙段子﹚到十四、十五折也就可以登台獻藝了﹙因唱法散軼之故,就算當時名家所會的鼓詞也不會超過五十種﹚,由於大鼓這門曲藝是以唱功見長的,所以新詞本並不比舊詞本受歡迎。﹙例如膾炙人口的「大西箱」跟「黛玉焚稿」,都是讓人百聽不厭,傳唱不休。﹚

至於說唱藝術的發祥地,在北平是在天橋地帶,在天津則是在西城根和天津道衙門的門前廣場,而說唱藝術這個名稱的前身「雜耍園子」,也是由天津叫出來、興起來的。所以,天津向來是說唱藝人演出最多的城市,許多頂尖的藝人也是在此成名的。清末民初,無異議是說唱藝術的輝煌時期,直到二十世紀初,說唱藝術界才有女藝人的加入,但到了三十年代以後,此途反倒成了女藝人的天下,尤其是在「鼓曲」這種純粹講求演唱技巧的行檔裡,更是如此。

說到「大鼓」的名藝人,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所謂京韻大鼓的典範「一代鼓王」劉寶全這個人,他生於清同治年間,卒於民國三十一年,他享譽此界三十多年,藝事高明的他不知陶醉了多少顧曲周郎,如梅蘭芳等演藝名人也多是他的座上客。但是他享有盛名的原因與他的私生活也有關係;他潔身自好,不抽煙、不喝酒、不賭、不色,反觀當時的藝人十有八九都嗜鴉片,惟見他就是始終不近此物,加上他待人接物是謙沖為懷,不驕矜、不自大、和藹可親、笑顏常開,真的是無論台上台下,都爲所有的藝人樹立了完美的楷模。

最後介紹目前還令人耳熟能詳的「大鼓」劇本,簡單的說還有以下幾種範例;
西河大鼓:〈拔牙〉、〈玲瓏塔〉。
樂亭大鼓:〈藍橋會〉。
京韻大鼓:〈大西廂〉、〈劍閣聞鈴〉。
滑稽京東大鼓:〈不吃虧吃虧記〉、〈傻子相親〉。
梅花大鼓:〈拷紅〉。@

﹙以上幾種劇本,本單元會在後來視情況陸續刊出,以饗讀者。﹚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琴書」這一門曲藝,內容常常式滑稽突梯的故事,但是列入十大曲藝之一,這裡面值得商榷之處就多了;主要因為它是近半世紀才新興起來的一門說唱藝術﹙1934年時才因當時著名藝人鄧九如到天津電台錄音而定名此種曲藝為「山東琴書」﹚,而且「琴書」的範圍界定非常模糊不清,一般的解釋是說因為主要伴奏的樂器是揚琴,所以稱為「琴書」,接著就將凡是用揚琴跟其他絲弦伴奏的演唱都列入「琴書」之類,但是其中各地區的歸類,也有很多是勉強附會的曲種。
  • 「琴書」這一門曲藝,內容常常式滑稽突梯的故事,但是列入十大曲藝之一,這裡面值得商榷之處就多了;主要因為它是近半世紀才新興起來的一門說唱藝術﹙1934年時才因當時著名藝人鄧九如到天津電台錄音而定名此種曲藝為「山東琴書」﹚,而且「琴書」的範圍界定非常模糊不清,一般的解釋是說因為主要伴奏的樂器是揚琴,所以稱為「琴書」,接著就將凡是用揚琴跟其他絲弦伴奏的演唱都列入「琴書」之類,但是其中各地區的歸類,也有很多是勉強附會的曲種。
  • 「雜曲」是由民歌小調跟擷取了戲劇中的曲牌演化而來,是由單一的曲牌反覆演唱,樂曲的旋律甚少變化,可以說學會了一首曲子,可以唱一輩子。而男女相戀的情歌,更是「雜曲」的主要素材,通常有著真摯、粗俗的情歌特色。此外,「雜曲」因為「雜」,所以不屬於其他門類的曲,也都可以列為雜曲,加以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所以究竟是有多少雜曲?恐怕是難有確切的認定了。
  • 「雜曲」是由民歌小調跟擷取了戲劇中的曲牌演化而來,是由單一的曲牌反覆演唱,樂曲的旋律甚少變化,可以說學會了一首曲子,可以唱一輩子。而男女相戀的情歌,更是「雜曲」的主要素材,通常有著真摯、粗俗的情歌特色。此外,「雜曲」因為「雜」,所以不屬於其他門類的曲,也都可以列為雜曲,加以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所以究竟是有多少雜曲?恐怕是難有確切的認定了。
  • 說唱藝術的十門分類法中,把中國說唱曲藝綜合分為十大門類,共有三百多種唱詞,其中「鼓曲」就佔有七項,名目有:大鼓、漁鼓、琴書、彈詞、牌子曲、雜曲、走唱,其他三項非鼓曲的才是:快版、評書、相聲。所以「大鼓」就是「鼓曲」中的一大門類。
  •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