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扯鈴樂無窮
【大紀元9月2日訊】暑期夏令營扯鈴之趣
張家孩子是生長在美國的華裔家庭孩子ABC﹐今年夏天報名參加了新澤西州北部居住區附近的一個日托中華文化夏令營﹐學到了一些民俗體育活動﹐其中扯鈴是他們的最愛。才去的第一天就顯露出他們對這東西的興趣﹐因為孩子們一回家﹐就馬上找到家裡扔在玩具堆裡的那個扯鈴﹐跑到院子裡一股勁地“扯”起來。一時間﹐夕陽之下﹐張家院子裡不停地發出“Yo Yo”的扯鈴聲和鄰居們的歡笑聲。
張太太記得買到那東西時的前景。這個幾年前在一次新州中國日(New Jersey Chinese Festival)聚會時10多美元買回來的東西﹐今天總算派上了用場。張太太那天在各族裔人流中的中華文化用品攤位上看到了這東西後﹐立刻就買下了。因為孩子們從小在華裔社區活動的不同場合裡﹐多次見過人們表演這個東西﹐而且中外居民都喜歡在表演之後把玩這個小玩意兒。
那天﹐大家不管認識與否﹐購得那東西立即就在聚會的草地上﹐那個因為擁有自由女神和移民博物館艾麗斯島而在世界都有名的美國旅游景點—-自由公園(Liberty Park)裡﹐不分老少﹐不講見識程度和玩耍經驗以及操作能力﹐激動地在那裡試來試去。最後﹐大概是因為沒有Ideas﹐或者不得要領﹐他們終于放棄了嘗試﹐加上當時更容易玩耍的活動在等著大家﹐於是這玩意兒逐個被收拾起來﹐先後塞進了各自的腰包帶回家﹐有些很可能如此這般地被擠壓到玩具堆裡去了。
從那時候起﹐張家孩子就一直想著找機會學點扯鈴的本領。幾個在正體字系統的週末中文學校上學的鄰居孩子﹐曾經手把手地教過在簡體字週末中文學校上學的張家孩子﹐但是都因為時有時無或者斷斷續續地接觸﹐沒有把掌握的要領去付諸更多的實踐﹐很多時候只會說不會做。即使孩子們已經購得這個從前一直想擁有的東西﹐但是也沒有系統地學過和隨時去練這東西。
這次在這個特殊的夏令營裡﹐有台灣來的體育老師陳傳宗專門教授大家﹐加上幾個已經有過學習經驗的大孩子的幫助和示範﹐一下子就把孩子們引入正軌﹐一個星期下來就可以玩得象模象樣了﹐每次一“扯”起來﹐就引得週圍大家的一片叫好聲。就連那個在附近城鎮Verona高中教中文的Betty老師看了他們的結業表演﹐也馬上與張太太有約﹕中國新年時一定要“借”張家的孩子去她的學校﹐給那些正在選修中文課的美國學生們表演一番﹐提一下他們學習中華文化的興趣﹗
中國扯鈴(空竹)文化
扯鈴﹐或者空竹﹐是中華民俗技藝,也是相傳已久的童玩之一。但是古代中國很少有人去留心兒童的遊戲﹐俗稱風葫蘆,早為宮廷玩物。大概是由於其質料相同,玩法大同小異,發出各種不同聲響,後人有稱它「空鐘」(empty bell)、「響鈴」(wind bell)、「抖嗡」(pulling bell )、「空箏」等﹐各種名稱已經混而為一了。依據結构、規格、功能以及原材料有所不同﹐可以分為多個種類﹐有娛樂玩用品或者工藝收藏品甚至現代科技品等之分﹐其中常用的有單頭鈴和雙頭鈴兩種,大小由6-30公分都有。單頭鈴好像陀螺於地上旋轉,人們稱它是「地鈴」。雙頭鈴由兩個相同的圓盒子組成的,形狀似個車輪。中間夾著一根中間凹的木軸,形狀像車軸或者車輪﹐塑鋼響鈴,構造相同,只是鈴軸的中間凹的部分,鑲上金屬環,其餘皆由塑鋼鑄成。
在清朝以前,扯鈴是木頭做的,形狀像陀螺,是空心的,後來才逐漸改成竹製的﹐目前台灣地區以塑鋼響鈴最為普遍,竹製次之﹐從前基本上是用竹子先做個圓圈,約3-4公分寬,兩面用極薄的木板夾起做成個盆兒﹐兩個圓盆中間,再夾上一段軸兒便算完成﹐竹圈上刻有許多可以迎風作響的空洞。木棍或者竹棍.塑膠棍長約40公分﹔棉線或者塑膠線﹐長度隨個人而定,以雙手握拳平伸的距離最為最適當﹔
50年代前這個東西曾經風靡于中國大陸城鄉百姓之中﹐是很風行的民俗運動,尤其在北方最為盛行。中國的河北吳橋、河南周口素有“中國雜技之鄉”的稱號。扯鈴(Chinese YoYo)流傳於世界各地之後﹐日本武俠小說有過描述﹐十八世紀時傳入英國,人們迷上這個神奇的小玩意兒﹐稱之為「兩根棍子上的精靈」。 後來傳到法國, 人們將扯鈴改用璃瓷土製成,於大庭廣眾中公開表演。
台灣扯鈴處處皆有
扯鈴(Chinese YoYo)在台灣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時令玩具或者體育用品,被不同年齡段的人所喜愛,也是老幼皆宜的運動項目之一。參加這項活動的人最多,從小學生、中學生到各個机构團體,這項活動較為普遍,人人都會“扯”那麼幾下﹐現在可以說已經是其作為外交文化交流的一個內容之一。
台灣的扯鈴學習主要內容有運鈴﹐調鈴﹐基本動作和花式動作﹐採用個人﹐雙人和團體三種表演方式。其中﹐基本動作有螞蟻上樹﹐直上青雲﹐平沙落雁﹐金雞上架﹐金蟬脫瞉和大鵬展翅六種﹔花式動作有﹕1﹐拋出﹐鯉魚躍龍門﹐金雞身﹐八仙身﹔甩出﹐左右逢源﹔鉤進﹐左右開弓。2﹐跳躍﹐二仙傳道﹔轉身﹐環遊世界﹐仰觀星斗腳﹐蜘蛛結網﹐八仙過海﹐翻山越嶺﹔架起﹐一柱擎天。3﹐纏﹐金蟬脫瞉﹐蜻蜓點水﹔繞﹐前後手或者腳繞金龍﹐大輪迴﹐等等。
一般在比賽中的規定有:動作時間﹐為3至4分鐘﹐第一信號3分鐘,第二信號3分50秒﹔每人準備雙頭鈴兩個為限﹐鈴滾出量界外,不得繼續使用﹔評分標準:有結構動作變化 佔20分,難度佔30分,熟練佔20分,優美佔20分和創意佔10分﹔比賽器材要包含鈴頭、鈴棍、鈴繩、鈴軸、鈴目等,尺寸、質料不拘﹐參加比賽者自備,不得使用其它器材。比賽裁判評分顯示牌至少長20公分和寬15公分以上。(1). 個人賽:動作內容以包括纏繞、跳躍、、拋甩、迴轉、定點等動作之組合及其配合,以評定其結構、難度、熟練、變化之基本技術能 力。(2). 雙人賽:內容應有交換鈴、移位、互拋、二人一鈴繩、一鈴繩二鈴之動作,以及富有協調默契之變化動作﹔交換鈴時,鈴應在頭部以下位置﹐互拋時,鈴之高度應超過頭部以上位置。
美國華裔后代之體驗
在美國的華裔居民中間﹐正體字的週末中文學校幾乎都在民俗體驗運動項目裡有學習“扯鈴”的內容﹐有的學校還開根據師資力量設有專門的“扯鈴課程”﹐由愛好者家長組成的師生自願做給大家教授技藝﹐學生還有來自主流社區的美國居民們。教師中很多人是自學成才者﹐如先是探親旅游台灣﹐看到別人在做﹐然後自己根據個人經驗以及興趣鑽研練習﹐研究學習別人﹐花時間觀摩苦練﹐然後熟練成師同大家一起進步和提高。當然也有僑委會每年夏天派員赴美國各個地區教授中華文化夏令營時﹐專門給大家一些地道的“扯鈴”提高機會。現在扯鈴這項活動幾乎是社區族裔文化活動中體現中華文化菁華的內容之一。
全美中文學校聯合總會﹐紐約華僑文教服務中心和紐約臺北經文處文化組以及美東中文學校協會於8月20日和21日週末在新州中部城鎮愛迪生(Edison)的Clarion Hotel &Towers舉行全美中文學校聯合總會第十一屆年會。這個1994年于美國華府DC成立的聯合總會((National Council of Associations of Chinese Language Schools﹐ncacls.org)﹐現在有47個州12個地區約10萬多學生。其宗旨是推廣中華語言和文化﹐促使其進入美國以及國際學術主流﹔團結一致﹐維護各個會員之權益﹔精益求精﹐提昇中文學校之品質以及整體形象。目前已經有新出的課本1-2冊教材和配套作業練習冊﹐3冊將以2004 – 2006美國高中中文進階先修課程(Chinese 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AP)制定的課程大綱為走向編寫完成﹐將于9月完成。
這次主要有為期兩天有關AP的華語文教育研討會﹐為期一天的中華文化常識問答比賽﹐以及穿插進行的佾舞示範﹐扯鈴比賽﹐舞獅表演﹐布袋戲表演等。其中﹐來自各地區中文學校的15位學生8歲和12歲兩組分別進行了單人和雙人組的比賽。他們由各自老師和家長指導訓練﹐在編排動作和配備音樂﹐服裝道具以及樹立風格等方面﹐在縱橫方向的拉扯﹐拋起轉圈和跳躍﹐纏繞圖案解繩技巧﹐利用身體部位脖子和兩腿的動作﹐使用棍杆與棍尖的幫助以及雙人的配合表演等﹐賽出了真正水平。其中要數來自麻州Boston地區的城鎮Lexington的中文學校得獎名次最多。很多學生為自己參與和觀看了這場表演﹐促進交流和提高感到高興。正如張淵源會長說的﹐這個首次比賽嘗試是為將來的正規訓練打個基礎﹐也是對各個地區中文學校扯鈴活動的一個促進。
(//www.dajiyuan.com)